欧洲时报网 >> 其他
为何法国奔走斡旋乌克兰危机,德国态度却始终模棱两可?

【欧洲时报2月16日赵筱编译】2月15日,克里姆林宫宣布,将从俄乌边境撤回部分军队,乌克兰危机紧张态势暂缓。乌克兰危机关系到欧盟安全,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多国与美国统一论调,但德国表态却始终模糊不清,这是为何?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在乌克兰危机前期,有别于美国等北约国家,德国政府在援助乌克兰问题态度含糊,并明确地拒绝派出兵力和重型武器。这引发了东欧政治家们的广泛批评,尚未任职满两个月的联合政府受到质疑甚至嘲讽。“德国是美国可靠的盟友吗?”安全问题专家汤姆·罗根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问并给予否定。

德国一直被指责根据其经济利益来指导外交政策。该国进口天然气中有超过50%来自俄罗斯的输送。德国经济正在推动绿色转型,天然气则是转型期间解决燃料问题的重要方式。

“有强大的商业团体反对德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的拉斐尔·洛斯(Rafael Loss)认为,这引起了政界人士的犹豫不定。他强调,如果制裁俄罗斯,德国经济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而与莫斯科交战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和英国——的损失要小得多。

作为曾经担任北溪二号股份公司石油公司(ROSNEFT)的高管、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一直是亲俄派,他曾在一档节目中直接批评乌克兰要求武器援助的行为,认为这个有挑衅引战的意味。此番表态引发西方媒体广泛批评。德国联盟党的议会事务负责人Thorsten Frei就要求现任总理朔尔茨为“政治与游说的丑陋结合”承担后果。在联盟党中,要求不再为施罗德维持前总理待遇的声音时有爆发,在他们看来,施罗德是在用德国税收所提供的条件来为俄罗斯谋求在德商业利益。

如果说施罗德亲俄是有明确的经济动机,那么德国还有另一种亲俄派的视角,则是从政治出发,强调从俄罗斯的角度理解西方世界带来的威胁,从而主张以对话的态度处理对俄关系。

与作为军事强国的法国不同,二战使德国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经济巨人,而不是欧洲大陆的地缘战略巨人。前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为解决当时的两德问题,推动了对待共产主义阵营的“东方政治”,强调与共产主义国家寻求对话和解。这一政治思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成为德国政坛的一种典型风格,即通过寻求理解和对话的和平主义路径来解决东欧的政治问题。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值总统大选前夕,他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作用正在助其加强在法国选民中的政治形象。反观德国新政府正处于安定下来的阶段,尤其是确定未来几年的外交方向。因此,德国不得不谨慎行事。

(编辑:申忻)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