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十报道】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几乎脱光了衣服,去做一些在现代世界中似乎失去了意义的事情呢?跑步不是必需的,而跑者却在自找苦吃,主动寻求这种加速的运动方式所带来的疼痛、不适和挣扎。神奇之处正在于此,跑步的艰辛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生活的艰辛。
《跑步穿过阴云密布》海报。(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供欧洲时报英国版)
据世界田联最新发布的全球路跑赛事日历信息显示,2023年全球路跑比赛总场次创历年全球总场次纪录,将达238场。跑步日渐成为一种群体时尚。尤其是在经历过新冠大流行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跑步穿过阴云密布》(《Outrunning the Demons:Lives Transformed through Running》)的作者、马拉松跑者菲尔·休伊特(Phil Hewitt)在2016年的一次可怕的抢劫中被歹徒严重刺伤,他出现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就连去超市购物这种事情,对他来说都变得十分艰难。最后,他在自己熟悉的跑步运动中发现了拯救自己的希望。
休伊特发现跑步这项简单的运动,能有效地帮助他康复,尽管一开始跑得浑身疼,但精神上倍感振奋。这激发了休伊特的兴趣。随后他花了三年时间采访了另外34个跑步者,这些人曾遭遇创伤、丧亲、重病、成瘾、抑郁和焦虑等问题,他们通过自己艰苦但畅快的跑步历程,最终获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疗愈,看到生活的希望,并走出自我封闭的晦暗地带,和其他人以及社会重新建立联系。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超级马拉松跑者迪恩·卡纳泽斯(Dean Karnazes)评论本书是“一本关于跑步者的励志故事集。这些跑者经历了难以想象的逆境,找到了方向和决心,并在内心深处找到了最终的宁静。”
与市面上常见的“跑步题材书籍”不同,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是谈跑步对身体的“神奇”作用——大多数人开始跑步,往往看中的是坚持跑步能强身健体;而少数人跑步,则可能单纯地是为了通过跑步这种方式从心灵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但其实,书中这些跑步拯救生活的故事,并非“奇迹”,故事背后都有科学依据支撑。书后附录文章《跑步颠覆力量背后的科学》参考了大量研究文献、报告以及跑步社群的实践讨论,对跑步改善精神健康问题的效果做了深入分析。
文中,作者引述英国晚年精神科顾问医师罗斯·邓恩博士(Dr.Ross Dunne)的解释,研究者在大量动物实验中观察了跑步如何影响大脑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现跑步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新生神经元的产生率,提升动物大脑中“齿状回区域”新神经细胞的生成速度,齿状回内嵌在海马体中,而海马体是一个对情绪和记忆很重要的大脑区域。也就是说,跑步促进齿状回中新生神经元的增加,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带来的恐惧感。
例如书中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特蕾莎·贾莫纳(Theresa Giammona),她的消防员丈夫在“911”袭击事件中身亡,她遭受巨大精神创伤,还独自带着4个年幼的女儿。她依靠跑步成功地应对生活挑战,并积极训练,完成了丈夫生前没有跑成的纽约马拉松。
《跑步穿过阴云密布》的故事中,很多人走出生活困境,过上正常的生活后,依旧保持跑步习惯。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他们借助跑步为自己不断创造向上的精神力量。
无独有偶,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是知名跑友,他的散文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也是超级畅销书,讲了一个人怎么样通过跑步去“悟道”。他认为跑步是一种与自己的“争斗”,可以在不断的跑动中寻找更强的自己,并对自身的写作才能保持信心——“长跑无关乎战胜别人。你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不涉及其他任何人,然而你会处于一种内在的斗争之中:我比上一次更强了吗?一次次地将自己推向使用极限,这就是跑步的精髓所在。”
有人认为,全球日渐火热的马拉松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许多人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的集体仪式。所以马拉松“跑疯了”不仅标志着锻炼身体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与日常习惯,也意味着,人们在运动中寻找到了精神振奋的重要方法。
正如作者所说:“跑步是个人的,却又是集体的;它让人汗流浃背却又很美妙。它是艺术,但没错,它也是科学。跑步平易近人,却又不同寻常;它很乏味,却又有诗意;它是一个挑战,却又让人愉悦……跑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翱翔。难怪我们在跑步时感觉更好。”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