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国
“生命之书”《有生》英文版伦敦初面——专访作家胡学文 看中国百年生命史走向世界

【欧洲时报记者田皓雪子、实习记者黄臻、侯婧怡综合报道】4月18日下午,60万字长篇小说《有生》英文版在伦敦书展首发。《有生》由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胡学文历时8年创作而成,诞生于2021年,出版后获得中国多个文学专业奖项。本报记者专访胡学文,走进乡土风情,探讨作家眼中文学的个性与共性。

《有生》英文版首发式由中国作家协会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支持,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英国)联合主办,《有生》中文版出版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英文出版方英国新经典出版社联合承办。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生》作者胡学文,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公参李立言,英国新经典出版社总经理托尼·卡普林(Tony Caplin),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金国华英国翻译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得主、英国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等中外嘉宾出席并致辞;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英国)发起人王英等组织英国读者参加了现场分享活动。《有生》英文版译者乔尔·巴彻勒(Joel Eric Batchler)通过视频致辞。

胡学文表示,召开长篇小说《有生》的英译本发布会,于写作者而言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本书写了一个接生一万两千余人的接生婆祖奶和她引领到人世的默默无闻却有光彩人生的普通人;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坚韧。他说:“百岁老人祖奶,这是她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走出国门。我有一个心愿——乘着凤凰的翅膀带她到世界各地走走,希望世界各地的读者能阅读她的故事、喜欢她。”

作为一部跨越百年历史的家族故事,《有生》被评论家认为是百年中国的生命史诗。卡普林向英国读者分享了《有生》英文版的内容。

他表示,这本书通过一位年迈、卧病在床的接生婆乔大梅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画面。虽然故事主线仅发生在一天一夜之间,但乔大梅的一生经历和她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史诗级别的。该书获得的各种文学奖项,也证明了其文学价值和作者的巨大才华。

巴彻勒介绍了翻译这部作品的感受:“在我看来,此书文学价值极高。若要说《有生》可以媲美哪部英语文学作品,我会说它有明显的《喧哗与骚动》的感觉。我的翻译工作是基于对原文的尊重,通过英语来呈现并传达出中文韵味,从而希望读者更好地欣赏作品的中国风采。”

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英国)发起人、东书坊的出版人王英在会后对记者说:“能够看到《有生》走出国门走向英语世界的读者十分高兴,以后我们读者俱乐部又多了一本可供读者选择的优秀作品;希望国内出版社多推荐中国作家和作品给东书坊。”

“生活已是如此,不想作品太过沉重”

故乡为胡学文的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并成为了他和世界对话的平台和窗口。在他眼中,故乡始终在生长,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都在故乡打下印记。因而它不仅仅是一个村庄、一片土地;他在此种植所有自己想种植的植物,花草自会朝向天空。当被问到故乡对风格的影响时他说道,“写乡村写乡土写日常,易接地气,但往往太过沉重。生活可能是这样的,但我不想让作品太过沉重。既有大地的厚实和坚实,又有云朵的轻盈和变幻,是我追求的。”

在《有生》长达八年的写作过程中,胡学文同样遇到了很多挑战。乡土题材被众多作家书写过,而且优秀作品也很多。于是胡学文努力地突破常规的乡土文学,写出优势,写出新意。他说,我写乡土就不仅仅要写乡土,必须超越乡土。我想写出生命的本相和活力,写出人何以坚韧,何以生生不息。《有生》在叙事结构方面同样颇具挑战,因为“既有百年历史的叙述,又有当代生活的呈现”,为了使两者兼容,小说的外在形式他采用了伞状结构,内在的思想结构从生和活两方面拓展融合。“生是开端,活是过程。”这样,便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链条。

胡学文笔下的人物多是普通人,《有生》通过描写祖奶和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出他们的坚韧和光彩人生。他认为写作需要激情,而激情的来源,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我很欣赏那种无论生活多么的艰难,遇到挫折反而更有生活动力的普通人,”他说,“他们都很有光彩。那种写作的感觉很美妙,很享受。”

《有生》对中国社会的探讨十分深刻,并获得了诸如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奖、高晓声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钟山文学奖等诸多奖项。但在胡学文看来,关注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融入到其中。在被问及《有生》的主题是否会在国际上产生共鸣时,胡学文表示,小说不管写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风格,但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即关于人的命运,情感与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超越地域与国界,超越文化,超越时代的,原因也在于此。追求美,向往崇高,过去是这样,现在也这样,那么未来也不会改变。只要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是朝这个方向走的,就会引起共鸣。

个性是趣味 共性才有生命力

《有生》虽然以故乡为背景,但其中探讨了关于人性、家庭和生命等主题,在被问及这些主题与国界和文化背景是否有关系时,胡学文强调,这要看文学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他说,文学必须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趣味,不能令人眼前一亮。这么多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提供新的审美,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别人为什么要读?具有个性才有竞争力,文学的形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文学书写内容的差异性,如地域,文化,习俗等等。在个性描绘的基础上,书写人类的共性。写出共性,作品就有了价值,有了生命力。人性,家庭,生命等主题,与共性的范畴。“比如生命,不论你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地方?都是热爱生命的。”

胡学文认为文学属于人类的共同财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读了许多世界名著,深感收益良多,既有文学方面的滋养,也有人生的感悟。“如果这财富不是人类共同的,我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去阅读”,他说,文学需要传播,并且作品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久,其价值也越大。“我希望未来还能读到更多的好作品。做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传播,被更多的读者阅读和认可。”

《有生》出版以来,已陆续实现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除本次伦敦书展英文版首发外,哈萨克语版已于4月正式问世。

(编辑:顾砚)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