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国
英媒评女王:“一个无数人知道,但几乎无人了解的女人”

【欧洲时报记者汤林石编译】“我在众人面前宣誓,我的一生,无论长短,都将致力于为你们服务。”21岁生日时,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二世在广播中作出承诺。她做到了。在70年的君主生涯中,女王见证了英国的起起落落,也成为这个国家的团结象征和精神支柱。

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化身。但作为一个人,她却像一个谜。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在公开场合表达情感或发表个人意见。路透社称她为“一个无数人知道,但几乎无人了解的女人”。

在她登上王位的70年里,英国经历了巨大变化。战后的萧条让位于“摇摆伦敦”岁月,评价两极化的撒切尔夫人,托尼·布莱尔的“新工党时代”,经济紧缩的回归,以及随后的新冠病毒疫情。工党和保守党政府来来去去,女权主义改变了人们对女性的态度,英国成为一个更加国际化、多民族的社会。

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的大部分冷战时期,伊丽莎白二世都在位。她在统治期间经历了14位美国总统,从杜鲁门到拜登,除了林登·约翰逊,她都见过。

英国在2016年公投离开欧盟,暴露了社会的深刻分歧,而民族主义者继续推动新的苏格兰独立公投,这有可能进一步撕裂英国。

英国演变成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统治阶级不得不为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让路,贵族不再主宰顶尖大学,大多数世袭贵族失去了他们在议会上议院的席位。

起初,伊丽莎白二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父亲的旧顾问圈子,但随着她和丈夫菲利普推动君主制的现代化,她逐渐将更多的职业外交家和企业高管引入王室。

前首相约翰·梅杰在纪念女王90岁生日的庆祝活动中曾说:“她很精明,富有同情心,有很好的洞察力。她有英国人典型的传统美德。如果你要为英国量身定制一个君主,我想伊丽莎白二世就是模板。”

但她在王位上的岁月并非一帆风顺。在执政初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她都在告别祖辈留下的大英帝国。她与菲利普的婚姻很稳固,但她的妹妹、女儿和她的两个儿子在爱情方面则没有那么幸运。

1992年,她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人的婚姻出现问题,温莎城堡还发生了火灾。在当年纪念继位40年的讲话中,她把这一年称为“恐怖之年”(annus horribilis)。

1997年,戴安娜王妃去世,让本就不佳的王室的公众形象雪上加霜。这也是女王在位期间唯一一次有迹象表明“君主制的日子可能要到头了”。当时,有声音批评女王“过于庄重、疏远和冷漠”。但据她身边亲近的人说,私下里,她并不是大多数人看到的那种冷漠的公众人物,而是敏锐风趣,善于感知国民的情绪。

9月14日,女王的灵柩被从白金汉宫移至威斯敏斯特宫,在这里停放4天,供民众瞻仰。(图片来源:欧洲时报实习记者周子涵摄)

过去20年里,在更加专业和成熟的媒体运作下,王室虽然仍举办各种典礼,但不再那么“正襟危坐”。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女王和“007”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一起乘坐直升机“跳伞”进入体育场的短片成为一大亮点。

今年,在白金禧年庆典流行音乐会开始前,播放了一段女王与帕丁顿熊一起出演的滑稽短片,再次获得好评。短片里,她告诉帕丁顿熊,她总是把他最喜欢的零食——橘子酱三明治放在她的手提包里。

女王的助手们说,她和世界各国领导人开过玩笑,与长期任职的英联邦国家政府首脑很熟悉。

“我们对女王的了解其实非常少,我们知道她喜欢赛马。我们知道她喜欢柯基犬。我们知道她比起羽绒被更喜欢毯子和床单。但除此之外,我们对她几乎一无所知。”女王的传记作者马修·丹尼森说。

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王妃在纪念女王90岁生日的电视纪录片中曾说:“你会以为(女王)有很多华丽和繁琐的东西……但实际上,真正让我产生共鸣的是她对简单事物的喜爱,不繁琐,我认为这是一种特别的品质。”

女王与伊丽莎白一世在登基的时候同龄,都是25岁,但伊丽莎白一世见证了英国在16世纪成为重要贸易国的崛起,而伊丽莎白二世则见证了一个从工业和技术的世界领导者神坛上跌落的英国。

随着英国地位的衰落,女王开始象征着团结,王室的镀金马车和盛大的皇家婚礼也成为许多英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威廉王子在2011年迎娶平民凯特·米德尔顿时,有超过100万人涌向伦敦街道,吸引了约20亿全球观众。

民意调查显示,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相信世袭的君主是国家元首。然而,随着女王的去世,君主制的未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审视。一些评论家说,英国公众对长期在位的女王有着强烈的依恋,但对查尔斯可能没有同样的感觉,民意调查显示他的受欢迎程度比女王要低得多。

“君主制的好坏只取决于做这个工作的人,”王室传记作家罗伯特·莱西说,“从国家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来看,我们本质上是一个共和国,只不过顶着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亮晶晶的‘装饰挂件’。而我们可以随时摘掉这个‘挂件’。”

女王离世后,王室这个“挂件”还能在英国身上挂多久,无人知晓。

(编辑:唐快哉)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