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国
英国学者复盘人们对“标准人类”的200年追寻史

【欧洲时报汤林石编译】《你是标准女人“诺玛”吗?》1945年,美国俄亥俄州主流媒体《诚恳家日报》发起了一场竞赛,寻找身材与石膏雕像“诺玛”一样的女人。“诺玛”(Norma)和“诺曼”(Normman)是一女一男两尊雕像,其身材塑造基于从1.5万名年轻女性和男性身上采集的平均数据,这些人几乎都是体格健全的白人。后来,有近4000名女性向《诚恳家日报》提交了她们的身高、体重、胸围、臀围、腰围、大腿围、小腿围和脚的尺寸,但她们中没有一个人能与“诺玛”的身材完全一致。

英国《卫报》书评指出,正如莎拉·切尼(Sarah Chaney)在她引人入胜的著作《我正常吗》中所提到的,“诺玛”,这个发音与“正常”(Normal)相近、看似代表了女性魅力的缩影,其实是从有偏差的样本中得出的。事实上,我们所采纳的很多关于人类身体、健康和行为的“正常”标准,大部分是基于世界人口中这类人群的数据:西方人、受过教育的人、生活在工业化社会里的人、富人和生活在民主社会里的人。切尼指出,西方人占世界人口的不到12%,但在心理学研究中作为样本的比例却占96%,在医学研究中占80%。

这样一个在全人类中占比极小的群体是如何主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标准的?通过细致的研究,切尼将历史追溯到1800年,当时“Normal”这个词只是一个数学术语,指的是垂直于某平面的直线(也就是“法线”)。一路走来,她研究了优生学、种族主义和不够全面的统计抽样如何误导了我们对“正常”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儿童成长、性别和身材的看法。

切尼在书的开篇形容自己是“一个害羞笨拙的孩子,戴着厚厚的塑料框眼镜”,她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书本中,梦想着一个更好、更神奇的世界。在青春期,她因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恐惧,但这种恐惧实际上可能很正常。

从什么时候起,“正常”变成了一种理想的人类特征?这个故事要从一位名叫阿道夫·奎特莱(1796-1847)的比利时天文学家和统计学家说起,他收集了5738名苏格兰士兵的胸围数据,并将其绘制在一张图表上,以得出一个理想的“平均人”数据。他还树立了这样的理念:任何偏离曲线中心的情况都属于某种反常现象。

左图为《我正常吗:对“标准人类”的200年追寻史》,右图为本书作者莎拉·切尼。(图片来源:Profile Books)

19世纪晚些时候,寻找“正常人”的历史上更险恶的一章开始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博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开始倡导优生学,以“改善未来几代人身体或精神上的种族质量”。高尔顿发明的“种族科学”鼓励“合适”的人多生孩子,“不合适”的人少生孩子,甚至阻止某些人生育。到19世纪末,优生学已经渗透到西方医学的大部分领域,1907年,世界上第一部优生学法律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获得通过,该法律规定对州政府关押的“罪犯、白痴、强奸犯和低能儿”进行强制绝育。1904年至1908年,德意志帝国在非洲对赫雷罗人和纳马人进行种族屠杀期间,德国优生学家尤金·菲舍尔对被德国士兵强奸的赫雷罗妇女所生的孩子进行了医学实验。他得出的结论是,两个种族结合所生的孩子比他们的德国父亲“低劣”。他的研究影响了阿道夫·希特勒,并为反犹太人的《纽伦堡法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之后,“正常”的僵化观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同性恋被归类为犯罪,然后又被归类为精神疾病。直到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才在同性恋权利活动家的倡导下,同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删除。截至2020年12月,仍有69个联合国成员国将自愿的同性行为定为犯罪。

强烈的情绪,如愤怒或哭泣,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但在一些时期却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认为,自控力是文明人的标志。为女性争取投票权的人被认为缺乏“冷静的气质”,被嘲笑是“歇斯底里的年轻女孩”。一些西方科学家利用“原始”情绪的理论来支持种族主义,并为殖民主义辩护。维多利亚时代的进化心理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一些“低等人种”,如布须曼人(南部非洲土著人),具有“非常易怒的天性”,因此“不适合融入社会”。

切尼还深入研究了女性对身材外貌的不满,养育子女的观念变化(1921年,人们认为母亲外出工作是养出“熊孩子”的原因),以及对“正常”和“不正常”的心理健康的看法。在维多利亚时代,歇斯底里症(也称“癔症”)是典型的“女性疾病”,同样的症状在男性身上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也就是“文明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当今世界上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存在精神障碍,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为常见。

在书中,切尼还列出了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和性倾向问卷。《卫报》书评人乔西·格劳修斯填写了一份1928年的人格调查表,对诸如“你会对不可能发生的事做白日梦吗?”“身在高处时,你害怕跌落吗?”等问题回答了“是”,被诊断为“神经质”。“按照1928年的标准,我绝对不正常。但我们当中又有谁是正常的呢?”格劳修斯在书评末尾写道。

(编译:唐快哉)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