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英国
从伦敦街头到喜马拉雅:自行车的“一路狂奔”

【欧洲时报汤林石编译】骑车穿越冰冷极地的探矿者,喜马拉雅山下参加比赛的不丹国王,国际空间站里骑漂浮自行车的航天员……乔迪·罗森(Jody Rosen)重塑了人们对自行车这种无处不在的物件的理解。

综合《纽约时报》、Curbed网站报道,如果你看到一个50多岁的男人一身街头风装扮,骑着一辆磨损的电动自行车,躲避着路上的汽车和行人,那他可能是《两轮物件:自行车的历史和秘密》的作者乔迪·罗森。从巴黎的林荫道到不丹的山路,从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到孟加拉国达卡的街道,他以“007”电影般快刀斩乱麻的风格,讲述了自行车和人类社会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第一辆自行车在蒸汽机车发明后15年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罗森在书中写道。

1817年6月12日,一个名叫卡尔·冯德莱士的怪人在德国曼海姆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发明——Laufmaschine,也就是“跑步机”,一种两轮代步机器。除了没有踏板之外,它看上去跟当今的自行车非常接近。

尽管冯德莱士本人在他的一生中都没有因为这项发明而获得什么赞誉,但他的想法立即以不可阻挡的方式传播开来。不到两年后,自行车就成了伦敦道路上的新鲜物件,被视为特权阶层和冒险者的奢侈“大玩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反对声。人们反对自行车上路的理由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但又有些熟悉:无声的“飞车党”对马匹构成威胁,有些人因为离行人太近或速度太快而吓到行人,迷上自行车的女性抛弃了裙子,忽略了家庭。

很快,伦敦就禁止骑自行车了。不过,这项禁令并没有降低英国贵族对这种新交通工具的热情。在引人入胜的开篇章节中,罗森回顾了自行车的发明历程——从冯德莱仕的原始“跑步机”,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震骨机”(boneshakers,前轮大后轮小的自行车),再到19世纪80年代奠定当今自行车经典样式的“安全自行车”(safety bicycle)。

此时,自行车的“精英专属”标签终于消退。随着“安全自行车”的出现,自行车成了“普通人的马”。19世纪90年代,自行车迎来繁荣,对富人来说足够时尚,普通人也消费得起。几年时间里,纽约成了骑行者的伊甸园,从展望公园到科尼岛的一条新铺设的道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棒的自行车道”。

卡尔·冯德莱士和他发明的自行车雏形“跑步机(Laufmaschine)”。(图片来源:Gruppesepia)

罗森认为,自行车从一开始就跟政治挂钩。廉价和机动性,让自行车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起了作用,包括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活动。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挑战了坐马车的有钱人。“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粉碎德国的自行车工会。”他在书中写道。

这种政治意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新加坡和马尼拉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脚踏式出租车。”罗森写道,“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农民使用改装过的自行车进行犁地、耕地和耙地。在秘鲁,自行车可以作为流动的水果和蔬菜摊位;在赞比亚,自行车把货物送到市场,把病人送到医院……是自行车的力量让城市运转起来,让商业流通起来,让生命和死亡之间有了联系。”在世界各地,“骑自行车出行的人比任何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都多”。

自行车之后,汽车出现了。它以极致的形式复制了自行车的缺点——更昂贵,速度更快,占用的空间更多,噪音更大,发生事故时的破坏性也更大。但城市最终还是不得不适应汽车。人行道面积被缩减,路边停车成为常态,高速公路穿过居民区。自行车逐渐变为一种复古的小众爱好或孩子的娱乐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多骑自行车,减少开车吗?在罗森看来或许如此。“汽车时代是大屠杀的时代,”罗森写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车祸。”不仅如此,“机动车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净贡献者”。

《两轮物件》显然是一部自行车爱好者的作品,但罗森也拒绝用环保主义或社会正义的颂词来美化自行车。和任何工具一样,自行车也有两面性。是的,它在零排放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它的钢材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和中国喷着浓烟的工厂,它的轮胎来自刚果和巴西的油井或严酷的橡胶种植园。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自行车游说团体颇具种族主义色彩。他们推动了一场在全国铺设沥青的“良好道路运动”。罗森提醒读者,在当时,沥青是“由英国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受剥削劳工开采的”。了解这些复杂的背景后,即使是最狂热的自行车推广者,也应该反思片刻。“人应该谦逊一些。”罗森说。

汽车已成为交通的主导。就连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中国(1996年高峰时期,中国人拥有大约5.23亿辆自行车),也早已陷入“汽车狂热”。但罗森认为,围绕自行车建设的城市将“更安全、更理智、更健康、更宜居”。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与理想中不同的世界。“地球北极和南极的冰正在融化,”罗森写道,“森林正在燃烧,政治系统正在分裂,一场大流行病已经动摇了日常生活的基础,而在这场动荡中,一种新的全球自行车文化正在出现。”

问题是,现在行动是否来得及。如果一场环境大劫难终将到来,我们会在这场劫难之后,怀着敬畏、轻松、坚强的心态,骑着自行车再度相聚吗?

(编辑:唐快哉)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