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俄乌、巴以冲突重塑德国军工业

多年来,“德国制造”一直是精工细作的代名词,在军工领域也不例外。现在,冲突前线对武器交付速度的要求促使德国军事工业颠覆以往的模式,走上了扩张产能之路。美国“防务新闻”网站近日发表文章称,过去两年来,德国军工企业接到最多的要求与“速度”有关,客户对武器交付和形成战斗力速度的渴望,压过了军火商对“个性化定制”的偏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德国亨索尔特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是军用传感器。该公司发言人洛塔尔·贝尔茨说,“我们的生产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需求增加。”过去,亨索尔特公司每年交付不到5台大型雷达,现在上升到每年15台以上,到2025年预计达到20台。该公司去年生产的雷达有一半被送往乌克兰,与电子战相关部门的产量增加了3倍。

德国总理朔尔茨称,俄乌冲突开启了德国的“走钢丝时代”。这一表述的含义之一是,德国政府大幅增加对国防产业的投资,承诺向德国国防军提供1000亿欧元,在今后几年内将军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北约要求的2%,进行“1995年以来最深刻的安全政策转型”。

政策的变化让很多军火商感到时间紧迫。法国泰利斯公司德国分部的发言人皮特·马克斯告诉“防务新闻”,“我们接到过这样的订单,客户说,‘我们对武器涂成什么颜色不在意,越早交付越好。’”他解释说,以往签订的合同通常会在生产时间表上留有余地,而现在,该公司不得不全力以赴,甚至将一些员工分配到他们平时不参与的项目中,以准时达成生产目标。

另一个迹象是,德国军工行业在大量招人。为满足新增需求,亨索尔特公司增加了新的生产班次,工人数量多了15%。以生产军用无线电设备闻名的罗德与施瓦茨公司招募了近2000名新人,增加了第三个生产班次。泰利斯公司的马克斯表示,在交货和培训方面,该公司“更加务实”。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指为了完成任务而放宽质量标准。“你打算用雷达监视边境,还是把它部署到激烈的交战区?这有本质区别。”他说。

据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报道,德国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军用产品出口额创历史新高,截至去年12月中旬累计达117亿欧元,仅提供给乌克兰的军备就价值41亿欧元,较2022年几乎翻倍。排名2至5位的客户是挪威(12亿欧元)、匈牙利(10亿欧元)、英国(6.55亿欧元)和美国(5.45亿欧元)。以色列也是德国武器的大客户,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给出了价值3.23亿欧元的加急订单。ARD指出,乌克兰和以色列的军购,促使德国政府搁置了一项旨在限制向冲突地区提供军火的立法。

与此同时,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军工行业仍在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余震”,供应链受阻和中断的现象并未消失。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确保对上游供应链控制的意义显而易见——即使在公共卫生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也能按时交货。“从最精密的芯片到普通的服务器机架,我们可以自己制造所有东西,全部在德国境内完成。”

亨索尔特公司也意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这家企业在物流环节加大投资,建立了新的仓库和配送中心。而在疫情之前,该公司往往要等到履行合同的时候才开始订购零件。

武器买家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预期。亨索尔特公司发言人贝尔茨说,过去,买家通常会为军购合同提供数百页附加说明和数以千计的个性化要求,甚至在生产启动后提出新的想法。而现在,要想在更短时间内生产出更多武器装备,“需要制造商对运营有透彻了解,也需要客户自我克制。”在他看来,在“快节奏的新世界”里,军工企业生存的关键已不只是“愿意交付”,还愈发强调“能够交付”。

(编辑:冀果)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