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德国“输”给中国,只因为没做好这三件事?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中国超越德国”的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欧洲媒体的报道中。两国间力量平衡正逐步发生改变,对华“脱钩论”也成为了热门的政经议题。26日,德国《焦点》杂志采访了原德国大众第一任驻京首席代表李文波,就目前中德两国间的角色互换进行了交流。德媒《焦点》杂志相关内容现编译如下:

作为促进中国汽车行业进步的先驱者和中德贸易的推动者,不论对于祖国中国还是现居地德国,李文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李文波出生于1936年中国南京的一个粮食商人家庭。12岁的他前往中国台湾,随后被一对教师夫妇收养。成年后,李文波移居德国,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亚琛工业大学发动机技术专业,并成为了大众汽车史上首位华人工程师、德国大众第一任驻京首席代表。

李文波在接受《焦点》杂志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他渐渐发现中德两国在角色上正在发生逆转。德国在经济上逐渐趋于劣势。对此,李文波总结了三个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其一:中国不断地向榜样学习

李文波告诉《焦点》杂志,1978年的一天,一个来自北京的代表团突然到访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工厂,而作为当时公司内的唯一一个中国人,他被董事会要求担任随行翻译。

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向李文波表示,代表团是来向德国人学习的。当时的中国政府并不认为以他们的工业水平能够制造出乘用车。部长说:“我们的国家太穷了,道路太窄,没有汽油也没有原材料,最重要的是没有汽车需求。”

当时李文波与大众首席执行官施穆克(Toni Schmücker)一起向代表团讲述了德国战后的故事。之后,德国代表团回访中国,他们希望在中国建立大众汽车的组装工厂,大众汽车董事会鼓励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应该拥有更远大的理想,并建立一个“真正的生产线”。

诚然,大众将自身利益作为首要的考量因素。然而,能够在某些领域拥有正确的榜样并有机会借鉴德国的技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同样受益匪浅。

其二:中国敢于冒险

如果中国不知道如何抓住机遇,那么大众董事会对于中国的鼓舞将毫无价值。中国代表团来到德国并访问了大众公司,也证明了中国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向他人学习的决心。

大众汽车最终在中国扎稳脚跟的时候,中国经济也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于那些在德国因为官僚程序而被扼杀在摇篮中的计划,中国人以闪电般的速度和勇气做出了决定。

李文波谈到,他依旧记得大众汽车和中国政府间的第一份合资协议因官僚主义分歧而面临失败的风险。他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打了电话,随后问题就解决了。至此,中国汽车工业向未来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其三:中国明白敌意与竞争的本质区别

李文波指出,现在的中国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于昔日的榜样。然而,这些昔日的榜样却正在因恐惧而努力地想要和中国实现完全“脱钩”。在李文波看来,这样的解决方式过于理想化。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与中国彻底“脱钩”根本不可能。两个极端“脱钩”和“保持原样”都是不正确的。

从经济和安全的角度来看,更可取的做法是承认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灵活可变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

与其一刀切地将中国与西方对立,不如在更加理性地考虑德国利益之后再下定论。现在的德国必须向中国学习,将对方作为假想的敌人或者寻求意识形态上的屈从都不符合德国自身的经济利益。

另外,德国应该再次向世界展现自己强大、坚定、务实和极强的学习能力。毕竟,现今的德国经济仍因其规模和效率备受世界瞩目和尊重。李文波表示:“与竞争对手交涉时,你必须展现足够强大的实力,这才能在后续与中国的谈判中获得成功

(欧洲时报德国版晓梦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