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研究:德国去工业化担忧不断蔓延 气候政策是重要原因

【欧洲时报10月20日冀果编译】官僚主义、能源价格和技工短缺正拖累德国工业的发展。现在一项研究表明,德国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将最终威胁其成功模式,其中心区位“赌注”面临失败风险。

德国《世界报》报道,德国没有能力在不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因为在工业转型期,行业越来越难以跟上国际形势。贝塔斯曼基金会当前发布的题为“绿色区位竞争”的大趋势报告就表明了这一点。

根据该报告,侵蚀德国商业模式的不仅是能源成本高、技工短缺和创新力下降等问题。对资源和市场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威胁着国内工业企业,从而威胁到整个德国经济的未来生存能力。

德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目标

默克尔领导的上届政府借助《气候保护法》设定了到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比欧盟更“激进”,因为欧盟将2050年定为目标年。

除了电力和能源成本急剧增加所造成的负担外,德国工业还必须面对未来几年化石能源生产变得越来越昂贵的事实。

一方面,整个欧盟的二氧化碳价格将稳步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此前很大程度上自由分配的污染权也即将结束。该报告指出,德国工业因此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压力,“要么以更环保的方式生产,要么将‘排放密集型’生产活动转移到限制较少的他国”。在此背景下,德国社会对于去工业化的担忧正在不断蔓延。

依赖能源进口

竞争对手能更好地应对转型挑战的原因各异。比如,它们像美国一样拥有廉价的能源。相比之下,德国因为退出核电并放弃支持页岩气的生产,导致国内能源供应稀缺,因此依赖昂贵的进口。

该研究称:“能源行业极高的进口份额表明德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以及那里普遍存在的价格波动有多么依赖。”这种依赖性是“德国经济的最致命弱点”。

欧盟严格的气候政策

化工、钢铁生产商或汽车行业等传统工业由于欧盟气候政策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方面,欧盟依靠内燃机禁令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来强制实现交通转型。另一方面,欧盟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多地参与二氧化碳定价,而这影响了本地生产商的竞争力。虽然欧盟以近来对来自气候要求不太严格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气候税作为补偿,但这种二氧化碳边界补偿机制(CBAM)并不能弥补欧洲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劣势。

研究发现,特别是因为欧盟出口商不仅要支付不断上涨的二氧化碳价格,还要支付进口中间产品的气候税,因此需承受双重负担。由于德国经济50%的业务来自出口,所以本月以来生效的气候税就饱受批评。

(编辑:北田)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