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德国医疗系统被指处于崩溃边缘,“有些病人本来是不会死的”

在德国看病难不难?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别的答案。曾几何时,“不堪重负”成为德国医院的关键词。流行病的存在更是让医疗系统的隐患暴露无遗:这不仅仅是指新冠疫情;去年冬天,一场流感浪潮就让德国每个医院的儿科病床平均不足1张。

重重压力主要在一线医护人员的身上,这让很多从业者产生了转行的念头,并由此加剧人手短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2022年8月,德国医生工会“马尔堡协会”对其8484名成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人都想换一份工作。

对德国医生“高负荷”的工作环境,心理学博士科尔-克鲁斯曼(Marion Koll-Krüsmann)感同身受。自从负责开通了一个面向卫生行业的热线电话后,她有了近距离聆听医护人员心声的机会。

“40%的电话都来自医生。他们选择这个职业本为了救死扶伤。然而,他们的绝望在于,很多框架条件的存在使得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许多人讲述他们承受着过重的负担,或者出现了类似闪回以及不受控制的颤抖等创伤后症状。”

当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显然将更多的医生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科尔-克鲁斯曼介绍说:“(那时)许多人害怕将病毒带给家人。除此之外,就是巨大的无助:一些身体好好的年轻人来到病房,最后死在了呼吸机旁,而你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即使疫情成为过去,这种无力救治病人的挫败感仍是医生的常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克服心理上的“魔障”。这种压力很容易转化成科尔-克鲁斯曼口中的“慢性超负荷”。她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整个晚上得不到休息的年轻医生,打来电话说:‘我跟不上节奏了,我没法好好地照顾我的病人。很多病人,本来是不会死的。’”

医院长期人手不足,自然会让在岗的医生疲惫不堪,这在德国已是日趋严重的问题。德媒“焦点在线”的记者向科尔-克鲁斯曼描述了自己去医院的一次经历:

“当我最近去医院看望父亲时,我不得不一直寻找医生的踪影。最后,我发现一位年轻女子绝望地坐在办公桌前,双手抱头,对护士说:‘我是整个房子里唯一的医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科尔-克鲁斯曼表示,记者的经历在德国已是一种“典型”的情况,“它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多年的经济化之后,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完完全全的高负荷已是一种普遍的观感。”

一个“经济化”道出了症结所在:由于缺乏多元化的的融资渠道,医院很容易沦为精打细算的机器。既然在病人身上想方设法地赚钱有违伦理,那就只能在各种开支上“疯狂省钱”,这就包括了聘用人员的经费。

(欧洲时报德国版蓝蒿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