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德国准备好做乌克兰安全保障国!德媒:俄乌冲突都怪默克尔太纵容普京

【欧洲时报原野编译报道】德国政府发言人30日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通话中表示,德国已总体上准备好成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另一方面,近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又成为德国政坛热议的焦点,乌克兰战争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默克尔的对俄政策。

德国准备好做乌克兰安全保障国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政府发言人30日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通话中表示,德国已总体上准备好成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

在29日举行的俄乌第五轮谈判中,俄方承诺大幅减少在乌首都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方向的军事行动,乌方提出在国际安全保障下确立中立地位。

乌克兰代表团表示,希望包括土耳其、德国、加拿大、波兰、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成为安全保障国。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协议将与安全保障国一起签署。如果乌克兰遭到俄罗斯的袭击,乌方希望得到安全保障国的支持。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还表示,拥有核武器且能够及时干预乌克兰境内冲突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国家才能成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

德国政坛质疑默克尔对俄政策

近日,结束16年德国总理生涯仅三个月的默克尔,又重新成为德政坛热议的焦点人物。乌克兰战争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默克尔的对俄政策。

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几小时后,德国前国防部长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任期2019-2021)发推文说:“在格鲁吉亚(2008)和克里米亚及顿巴斯(2014)之后,我们没能真正威慑到普京。”尽管没有点名批评,但卡伦鲍尔口中的“历史错误”毫无疑问剑指前任总理默克尔。

2月27日,默克尔在党内的老对手、基民盟现任党魁默茨(Friedrich Merz)在德国联邦议院用“废墟”一词形容近年来欧洲和德国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同样,默茨也不点名批评默克尔是欧洲对俄政策惨败的首要责任人。

图为默克尔执政期的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拒绝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是原罪?

那么,对默克尔最大的批评是什么?

从德国媒体上可找到一些答案。3月18日,《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发文《乌克兰战争:普京的罪行和默克尔的贡献》;19日,《明镜周刊》(Der Spiegel)刊文《默克尔对俄宽容政策的遗产:抵制一点,不能再多》。

德国国内一些批评声音指出,对俄政策的原罪要追溯到2008年4月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北约峰会上,默克尔明确表示拒绝接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为北约成员国(事实上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也持同样意见)。

4个月后,2008年8月,俄罗斯出兵格鲁吉亚。“推迟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显然增强了俄罗斯进攻的决心。”时任捷克外长施瓦岑贝格在《明镜周刊》上批评说,“安抚不是解决办法”。有趣的是,默克尔本人此后也多次使用这句话来批评莫斯科。

2014年至2015年,随着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和乌东顿巴斯地区战事的爆发,默克尔一边敦促欧盟对俄实施制裁,一边与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一起,积极寻找结束顿巴斯冲突的解决方案——“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由此于2014年6月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诞生。四方会谈的成果是2015年2月签署的《明斯克协议》。

法国《世界报》指出,强硬制裁和保持对话双管齐下,是默克尔执着的对俄政策。但2015年柏林决定建设通过波罗的海运输俄罗斯天然气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时,这一政策便失去了可信度。当然,这也是默克尔在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决定加紧放弃核电的间接后果。

通过贸易拉近俄罗斯与欧盟关系,“天真”还是“有毒”?

尽管2020年8月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Alexei Navalny)“中毒”事件后,默克尔曾亲自前往纳瓦利内所在的德国柏林沙里泰医院探视,但这并没有改变她的信念:加强经济交流才是拉近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最佳办法,即“通过贸易改变(Wandel durch Handel)”。

但自俄乌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想法是否太过“天真”甚至“有毒”。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默克尔的这种对俄政策实际上在德国国内得到了除绿党以外的大部分政党的认可,尤其是德国东部各州和巴伐利亚的保守右派,此前一直认为德国对普京的态度“过于严厉”。而联合政府里的大部分社民党人也希望与莫斯科展开紧密合作。

德国现任总统、曾在默克尔任期内两次担任外长(2005-2009;2013-2017)的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去年2月曾表示,“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俄罗斯与欧洲最后的桥梁之一”,因此必须予以维护。这一言论引发了乌克兰驻德国大使的强烈不满。

《世界报》指出,施泰因迈尔的态度足以证明,德国政坛上“纵容”俄罗斯扩张意图的绝不止前总理默克尔一人,整整一代政治、经济决策者都应该进行反思:为何长期以来的对话、安抚、示好政策最终还是在2022年2月24日的炮火中被炸得粉碎?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编辑:申忻)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