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德国
柏林:答题“不分男女”或挂科 女权意识进入欧洲校园

【欧洲时报8月10日白劼编译】欧洲语言名词大多有都有词性之分,而使用男性人称表达女性受到一些人的反对。柏林一名小学教师讲述了其经历的“性别平等”严格规定。

“性别平等”纳入教学规定,“男”“女”间说话要停顿以示区分

德国《世界报》网站报道,雅思敏(Jasmin)选择成为小学教师,是因为她的小学时光并不十分美好。“我希望为孩子们塑造一段美好的回忆。”她喜欢给孩子们上课,课堂上的交流与教学任务并不困难,但她的见习期则经历了另一番场景:如果有学校领导前来旁听,并对教学进行打分的话,雅思敏必须调整某些教学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具体指的是人称词汇的“性别平等”。学校领导规定,雅思敏必须在1年半的见习期内,教学生们在书写和口语表达时掌握“性别平等”的原则,而这对小孩子们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雅思敏说,“起初,我们的学习目标是正确区分人称词汇的阴阳两性,然后,学生们还要掌握在表达复数人称时,用一道下划线区分男女。”在她见习期满半年前,学校告知她,在表达“学生们”时,不能使用“Schülerinnen(女学生复数)”+“Schüler(男学生复数)”的形式,而应使用“Schüler_innen”的形式,并且在口头表达时,需在下划线处做出停顿。

2月22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几名小学生来到学校,准备上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接受采访时,雅思敏使用了化名,避免招致所在学校的不满。她现在是柏林一所小学的教师。在讲述见习期的这段经历时,她边笑边摇头。时至今日,她仍然认为学校这一规定荒唐至极。她说,只有在试讲时,才会准备一些区分性别的练习,否则她绝不会用来大量的时间练习这个。

她表示,加下划线的人称复数形式从未在任何一本教材中出现,更不会有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这一表达。

对于下划线停顿的要求,雅思敏说,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很困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有人这样说话。因此雅思敏在涉及人称的词汇上,会尽量使用中性词汇,例如用“教职人员”取代“男教师”“女教师”。

雅思敏对这一类要求突出性别的表达倍感压力。学校领导部门说,如有学生在期末考试中不区分性别,其成绩可为不合格。

对此,媒体采访了柏林市政府分管教育的部门。该部门一名发言人表示,根据相关教学规定,教师必须遵守性别平等的原则,在用词时必须区分男女。他表示,媒体使用的一些无法区分性别的词汇并非官方表达,因此不会列入教师培训的内容中。但这名发言人没有回答学生不遵守性别规定时或挂科的问题。

欧洲其他国家如何看待“男女有别”?

德国《南德意志报》旗下Jetzt网站报道,德国莱比锡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Carsten Sinner表示,在西班牙也有类似的讨论,讨论要点在于,是否男性人称复数可以涵盖女性。语法的回答为“是”,但人们通常会首先想到的是男性。他表示,西班牙早已有人想要明确区分指代人群的性别,因此会在复数词尾额外标注后缀,或将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分别各说一次。

Sinner表示,在职场上也发明了转名称呼女性职位的名词,尽管其语法并不正确。

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籍语言文学教师Teresa Barberio表示,意大利社会对此还没有相当敏感。政治上有时会谈及此话题,但在学术文章中还没有对此进行讨论,因为很少有项目会得到资助。意大利仍更习惯用男性复数代指全体。

她表示,意大利有一些职业名称会包含两种性别,例如“教师”、“部长”,但“工程师”只有男性名词。而“人类”一词在意大利语当中会通常翻译为“男性、男人”,但这并未引起大规模的讨论。

柏林大学德国荷兰哲学研究所教授Matthias Hüning表示。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荷兰曾出现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语言学的讨论话题,但在世纪之交时淡出人们的视野。

和德语不同的是,荷兰语的名词基本已经没有阴性和阳性的区分。但在一些名词中,从未出现阴性名词,如“教授”。在过去的20年间,阳性名词已经普遍当做中性使用。

Hüning表示,荷兰也有过对于区分词性的讨论,但并未有过结果。他表示,荷兰社会从实际的角度已经接受了当前的这种用法。

在法国,人们虽然也在讨论这一话题,但都显得节制。德国哈勒大学罗曼语系教授Ralph Ludwig表示,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法语的发展正在保守化和跳出束缚之间摇摆,所有人都在谨慎的处理这一问题。

(编辑:文耕)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