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溯报道】近日,美国食品技术初创公司Eat Just宣布,其生产的“人造鸡肉”已经获得新加坡监管机构的批准,可在新加坡市场上销售。这种肉将以“鸡块”的形式出售,每块肉售价50美元。
“人造肉”分为植物基人造肉和细胞基人造肉,与由豌豆或大豆蛋白等成分制成的植物性肉类替代品不同,此次在新加坡获批的人造肉是由在实验室中培育的动物细胞制成。这两种“人造肉”分别处于什么市场阶段?细胞基人造肉的获批是否是全球食品产业的突破?“人造肉”口感和安全性如何?市场前景如何?做客本期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将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本期做客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何计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 李健
中国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娟
2019年11月,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由美国Impossible食品公司带来的一款人造肉汉堡亮相进博会,吸引食客品尝。(图片来源:中新社)
细胞基人造肉刚起步植物基人造肉技术已成熟
Eat Just称,新加坡对该公司“人造鸡肉”的批准是“世界首项针对由动物细胞直接生产的、可安全食用的、真实的、高质量肉类的监管批准”,是“全球食品产业”的突破。
专家指出,相较于已经比较成熟的植物基“人造肉”,此次Eat Just生产的“人造鸡肉”技术尚属刚起步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植物基“人造肉”从豌豆、大豆等豆类中分离出蛋白,加上各种调味料,调剂出像肉的味道,技术上相对容易,短平快,不需要太多投入,目前市场上基本是植物基“人造肉”;细胞基“人造肉”则是用动物细胞进行培养,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细胞基“人造肉”的商业化是较漫长的过程,成本也比植物基“人造肉”更高。
目前市场上成熟的制造技术是植物基“人造肉”,其代表公司有美国的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这两家公司1磅人造肉的价格都在12美元左右。细胞培养肉的代表公司包括Memphis Meat和Mosa Meat等,2017年Memphis Meat生产一磅培育肉的成本高达9000美元。
2019年11月18日,由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带领的团队研发的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诞生,该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经过20天的培养,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周光宏曾表示,让细胞培养肉成本从每克300元(人民币,下同)降到3元甚至是3角,才有可能走上餐桌,而这一过程大约需要5至10年。
根据路透社报道,在实验室用动物细胞培育的肉类替代品,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较难大规模商业化。在不少专家看来,由于细胞基“人造肉”较难实现商业化,新加坡对“人造肉”的批准可以说是一次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表示,一般情况下,当产品能够实现工业化的时候才有可能获批,才有可能在市场上销售,说明新加坡获批的“人造鸡肉”已经具备了工业化的生产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突破。
中国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娟表示,在新加坡批准Eat Just“人造鸡肉”之前,动物细胞培养肉一直处于研发阶段,市场化是没有的,Eat Just可能是解决了一些技术瓶颈,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化。新加坡对于新食品材料的审核是一个很严格而复杂的过程,根据公开信息,此次“人造鸡肉”经过了新加坡食品管理局的反复安全审查,由来自新加坡、美国的医学界、食品安全界、细胞生物学界的权威国际专家进行审核。细胞培养“人造鸡肉”的市场化堪称全球食品产业的一项突破。
人造肉安全吗?市场前景如何?
“人造鸡肉”在新加坡获批的新闻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很多人关心“人造肉”安全吗?
在专家看来,符合质量标准的“人造肉”不仅安全,甚至可能比普通肉类还要健康。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健表示,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不应摄入过量的肉制品。肉制品含有较高比例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这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而植物基“人造肉”则是植物蛋白的替代肉类。
何计国表示,植物基“人造肉”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且植物蛋白制作的替代肉类胆固醇耕地,对人体更为健康,细胞基“人造肉”可能会选取胆固醇低的组织细胞进行培养,减少肉类的不健康因素,而且保留了自然肉类的口感,不需要加入添加剂,也会增加它的健康程度。
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全球肉食消费需求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常规肉类生产效率低下,牲畜每吃掉100公斤植物蛋白,才能长出15公斤肉。所以人类开拓食物供应渠道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据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研究团队测算,与传统肉类生产方式相比,培养肉可以减少30%至50%的能源消耗,降低70%至9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0%以上土地使用,减少80%至90%的用水量。
此外,随着养生、健康等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在全球的风靡,越来越多人开始青睐素食,也为植物基“人造肉”带来更多市场前景。
根据MarketsandMarkets研究数据显示,预计到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4.3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
从长远的视角来看,“人造肉”代表着一种历史趋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过,就目前来看,专家指出,“人造肉”的市场发展仍面临着口感、安全、技术、成本等制约因素。
Beyond Meat今年7月宣布,将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生鲜品牌盒马在中国内地开始其人造肉速冻肉饼的零售,其中一款产品名为植物蛋白汉堡饼,每盒重226克,零售价59.9元,折算下来每500克售价在132元,几乎是普通猪肉的2到3倍。而细胞基“人造肉”的制作成本更高,以Eat Just的“人造鸡肉”为例,每个鸡块售价高达50美元。
何计国表示,就目前来看,植物基“人造肉”已经比较成熟,但价格依然比普通肉类的价格高。但植物基“人造肉”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后期随着更大规模化的生产,价格也将更加亲民。
相比而言,细胞基“人造肉”有更长的路要走。李健表示,目前由于相关技术条件的制约,细胞培养肉的价格很高,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供消费者食用的要求。
韩娟表示,考虑到自然环境、人口、消费的需求,“人造肉”肯定有光明的前景,但考虑到安全、技术、监管,还有人们的消费观念、饮食文化等因素,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人造鸡肉”在新加坡获批也并不意味着“人造肉”会迎来高潮,细胞基“人造肉”的安全和质量仍面临着挑战,虽然进入了新加坡,不意味着可以顺利进入其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种对食物进口审批比较严格的国家。
海外人造肉企业瞄准中国市场
今年9月,美国植物性肉类企业Beyond Meat宣布在中国浙江嘉兴建厂,专门生产植物性肉类。11月18日,Beyond Meat联合上海5家餐厅推出含植物性猪肉的多款食品。除了Beyond Meat,目前中国人造肉市场上还有美国Cargill、瑞典Oatly、法国St Hubert等外企。
“14亿中国人是‘人造肉’外企进入中国的最大吸引力。”陈君石说。
毫无疑问,对于各种新产品,庞大的中国市场都具有绝对的吸引力。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2018年中国肉类消费量达到8829.6万吨,欧盟与美国肉类消费量分别为4426.7万吨和4134.9万吨。目前美国肉类人均消费量为100千克左右,而中国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
韩娟表示,“人造肉”外企之所以比较重视中国市场,一是因为全球的饮食理念的变化,由动物性蛋白摄入模式向植物性蛋白摄入模式转变,二是因为亚洲人的饮食传统,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以植物性饮食为主要膳食结构,具有摄入植物蛋白的饮食传统,对植物基“人造肉”有更大的消费潜力。
近年来,肯德基、喜茶、奈雪的茶、星巴克、必胜客等餐饮企业纷纷推出“人造肉”新品,麦德龙推出别样汉堡,盒马也上新了“人造肉”产品。各种新品的推出,表现出各大餐饮企业对植物肉在中国销售的信心。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在消费者复购意愿较强的加码下,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增长。随着中国肉类消费的增加,人造肉可填补中国未来肉类缺口,同时,消费者更绿色健康的饮食消费习惯,使得植物性食品在中国迎来风口。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当前在中国消费市场,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和体验,更加喜欢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一些消费群体会对植物基“人造肉”更加青睐,还有一些消费者抱着尝试和探索的心态进行消费,“人造肉”在中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