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晓喻报道】中国《出口管制法》将于12月1日生效。根据该法,任何国家或地区如果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中国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对等采取措施。官方透露,将进一步完善并适时发布出口管制清单。这部法律是针对美国的回击吗?此举对刚刚复苏的中美贸易意味着什么?中国与欧盟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双边贸易是否也将被波及?
做客本期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们认为,出台《出口管制法》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更好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不能理解为仅仅针对美国,更不是中国将举起“大棒”四处出击的前奏。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正常的对外贸易还将照常进行。
本期做客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蔡开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冰
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任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魏建国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实施《出口管制法》后,正常的对外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还会有序进行。图为福建省厦门市东渡港。(图片来源:中新社)
柔中带刚中国出口管制与欧盟、俄罗斯做法相似
最新出台的《出口管制法》规定,根据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或者经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国家出口管制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可以禁止相关管制物项的出口,或者禁止相关管制物项向特定目的国家和地区、特定组织和个人出口。此外,官方还可以对出口管制清单以外的货物、技术和服务实施不超过两年的临时管制。
根据《出口管制法》,如果未经允许擅自出口被管制的物项,将被处以最高5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罚款。
中国还将建立针对进口商和最终用户的“黑名单”。《出口管制法》规定,如果违反最终用户或者最终用途管理要求,或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或将管制物项用于恐怖主义目的,都会被列入管控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进口商和最终用户,中国可以采取禁止、限制有关管制物项交易,责令中止有关管制物项出口等措施。
分析人士认为,《出口管制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刚柔相济”,如同打“太极拳”。
“如果说美国出口管制法是一部极为强势的贸易法,那么中国《出口管制法》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蔡开明称,所谓“柔”,即中国没有通过最低占比原则、外国直接生产产品等规则牢牢锁住物项出口,而是采取了欧盟、俄罗斯的做法,对有限的物项、环节进行管理和管控,表明中国绝没有通过法律政策工具攫取和控制利益的霸权心态。
按照《出口管制法》,出口经营者在特殊情况下确实需要和列入管控名单的进口商、最终用户进行交易的,可以向中国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列入管控名单的进口商、最终用户经采取措施,不再有“红牌罚下”行为的,可以申请移出管控名单;官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将相关进口商、最终用户移出“黑名单”。
蔡开明称,这一安排意味着中国并不全面禁止中国企业与列入管控名单的进口商、最终用户开展交易,确实有需要可以提出申请,没有“一棍子打死”。此外,“黑名单”也有移除程序,这都是该法律柔性的体现。
而所谓“刚”,体现在该法明确规定,任何国家或地区滥用出管制措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和地区采取对等措施。
此外,根据《出口管制法》,违反该法有关出口管制管理规定,妨碍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的履行,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任何境外主体都适用于这一法律,而非只有中国境内的出口经营者、中国境外的进口商和最终用户。
在蔡开明看来,这表明《出口管制法》始终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立法宗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域外适用的原则性规定和反制措施等规定,凸显了中国在出口管制工作中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决心。
反制美国?法律人士:丰富中国贸易政策工具箱
中国此举是剑指美国吗?此间学者认为,这是种误解。
长期以来,中国在出口管制方面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出口管制制度体系是由《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核出口管制条例》《军品出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组成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冰称,在疫情后世界经济局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出口管制交叉“红线”越来越密之际,中国出口管制立法层级低且相对分散、出口管制相关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出口管制物项的范围以及措施亟待更新等弊病日益凸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此外,随着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国也需要通过立法禁止或限制获取一些技术资料和数据,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实际上,用法律或协定对出口行为进行管制、规约是国际惯例。早在1996年7月,美国等33个国家就签署了《瓦森纳协定》。该协定包括两份控制清单,一份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成员国对控制清单上的物项出口实行国家控制,即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是否允许或拒绝转让某一物品。
韩冰表示,无论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安全还是应对世界复杂经济形势,中国都需要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统领现有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基础性法律,通过提高立法层级,进一步完善出口管制法律制度。换句话说,如果把中国出台《出口管制法》的目的仅仅理解为反制美国,那么就太肤浅了。
这一点从中国《出口管制法》的出台过程中已可见一斑。早在2017年,中国商务部就起草形成了《出口管制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后,在该草案基础上,司法部又进一步征求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意见,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后最终落地。
在韩冰看来,《出口管制法》根据当前国际经贸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措施、填补立法空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管制清单、出口许可、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等制度作了系统性规定。这有利于丰富中国贸易政策工具箱,提升中国制定与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
虽然中国制定出口管制法是为了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正当利益,但在美国对华频频施压,推行贸易霸凌政策背景下,此法出台客观上确实为中国反制美国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依据。
《出口管制法》实施后,中国政府不仅可以按照《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对列入清单的外国实体、工作机制采取措施,还可以在面临别国歧视性出口管制措施时予以对等制裁。更值得注意的是,制裁的对象也从实体扩展到了国家和地区,威慑力大大增强。
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任清表示,中国立法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的。“立法本身是严肃的,不是针对美国的反制。但其中一些条款,对未来中美之间可能出现的情况预留或是授予了相关部门这方面的法律武器。”
美国近日将6项新兴技术添加到出口管制清单中,均与芯片制造中最重要的设备光刻机息息相关。图为10月11日在福建福州举办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一家参展企业展示其生产的14纳米智能视觉芯片。(图片来源:中新社)
正常外贸有序进行企业将暂时“加班”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出台《出口管制法》将如何影响对外贸易?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历来都不会采取进攻性的外交和贸易政策。中国深知,如果滥用对等原则实施出口管制,很可能导致无休止甚至日益升级的互相报复,最终不可收场。因此,中国在出台《出口管制法》后,并不会主动将其作为“贸易武器”四处出击,而仅仅是反击的手段,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有鉴于此,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还会有序进行。
目前,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增速都已“转正”。据官方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美双边贸易额达2.82万亿元,同比增长2%。这个增速低于中国与东盟、欧盟,但高于中日、中韩。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额2.18万亿元,增长1.8%;自美进口6408.6亿元,增长2.8%。
另据中方统计,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60%都是机电产品,其中笔记本电脑出口额同比增长14.4%。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出口额5471.4亿元,增长4.4%;医药材及药品出口额201.3亿元,增长32.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在疫情中得到充分显现。在其他国家企业开不了工之际,中国企业仍能保质保量生产出商品,而且能按期发货交货,这是出口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在当前多个国家疫情出现反弹,不少国家出台了新一波封锁措施背景下,预计今后会有更多出口订单向中国转移,中国出口还会继续增长。
微观层面说,中国外贸企业将因《出口管制法》暂时“加班”。
《出口管制法》从通过到实施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这意味着留给企业自查和合规的时间不算充裕”,蔡开明说,作为出口经营者的中国企业、作为进口商和最终用户的外国企业,以及为进出口交易提供第三方中介服务的企业都应及时关注立法动态,筛查进出口交易涉及物项、对象以及最终用户和用途,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完善自身合规体系。
蔡开明称,对企业来说,《出口管制法》实施后需要小心规避的“雷区”增加了。比如涉及出口管制物项时,即使企业相关设备、产品未离开中国境内,也应注意相关技术资料被业务人员违规携带出境的风险。
韩冰也表示,相关企业需要事先筹划,以免导致业务中断(例如需要暂停业务以等待许可),也可能会影响企业与特定供应商、分销商、代理商、客户等打交道的决定。外资在进行并购活动时,也要考虑目标公司的事先合规情况。
链接 媒体:美国将扩大技术出口管制清单
媒体称,美国已经就最终敲定一份对所谓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将受到严格出口管制规定约束的技术清单完成了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27日报道,随着美国与中国在下一代技术领域的竞争加剧,这份清单是特朗普政府加强对技术出口控制的措施之一。
报道称,有关限制新兴技术和基础技术出口的提议最初是在2018年宣布的,当时美国已经开始打击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和5G技术巨头华为和中兴。
报道还称,但重新确定清单的过程缓慢,因为需要在维护所谓国家安全和避免抑制外国投资和国内产业创新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
报道指出,为落实这份拖延已久的清单,美国商务部周一结束了长达57天的征求公众意见期,完成收集业界对如何确定、定义和制定“基础技术”标准的意见,相关技术历来没有类似规则约束。
报道还指出,一旦最终确定,这些技术将被加入商业管制清单,并限制出口到某些国家。
报道注意到,自《出口管制改革法》2018年8月签署成为法律以来,美国商务部一直在进行重新分类“新兴和基础技术”的审查。
另据和讯网报道,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近日宣布将6项新兴技术添加到《出口管理条例》的商务部管制清单中,使得受到出口管制的新兴技术总数达37项。美国商务部表示:“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是保护美国国家安全,确保美国在军事、情报和经济事务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战略部署。”
被增列商业管制清单的六项新兴技术为:混合增材制造/计算机数控工具;特定的计算光刻软件;用于为5纳米生产精加工晶圆的某些技术;有限的数字取证分析工具;用于监测电信服务通信的某些软件;亚轨道航天器。
这6项技术均与芯片制造中最重要的设备光刻机息息相关。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此举相当于直接封锁了高端芯片的制造技术。从目前来看,中国作为美国芯片产品最大的采购国之一,受出口管制影响很大。
总体来看,受新管制影响最大的几个行业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化学、电子、加密、地理空间图像和海洋行业。
(编辑:赵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