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李晓喻报道】因疫情一度冰封的全球企业并购现在开始“解冻”。据金融信息公司路孚特数据,今年7月至8月上旬短短6周时间里,全球超过100亿美元规模的并购交易达8起之多,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同期大型并购交易之最。并购潮兴起背后有哪些“推手”?今后哪些行业领域有望成为并购新热点?大型企业加速扩张会否加强市场垄断?
做客本期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们认为,并购活跃度上升与疫情得到控制、各国经济逐渐“解锁”直接相关,折射出企业在此特殊时期努力自救、谋求转型的心态。但在大国博弈加剧,逆全球化升温背景下,预计今后跨国并购将降温,国内并购将成为主流。
本期做客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姚枝仲
瑞信董事总经理 陶冬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伍戈
法国酒店公司雅高正考虑与老牌竞争对手、英国洲际酒店合并。这两家巨头在疫情中都受到重创,在纽交所交易的洲际公司股价下跌了23%以上。图为中国香港洲际酒店。(图片来源:中新社)
“抱团取暖”或“攻城略地” 并购大潮幕后推手为谁?
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活动突然停滞,2020年上半年世界并购交易总额和去年同期相比锐减50%。二季度以来,全球并购收购交易量仅485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二季度并购交易量创多年新低。
大宗交易下滑尤其显著。据路孚特公司数据,今年以来全球市场10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收购案例同比下滑60%。
上半年按下“暂停键”后,并购大潮如今又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据数据提供商Dealogic数据,2020年三季度美国并购活动总量已超过一季度。在较早受到新冠病毒冲击的亚洲和欧洲,并购比美国“反弹得更快”。路孚特公司的数据显示,7月亚太地区签署的并购交易超过1000笔,而美国和欧洲分别为850笔和816笔。
并购大潮风起云涌,背后有多重原因。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得到控制,开始解除“封城”“封国”等防控措施,推动复工复产、重启经济,这使企业面对面洽谈进而完成并购成为可能。
从企业方面看,并购也是特殊时期的生存之道。
不少大公司意在“攻城略地”,通过并购增加自身在相关领域的分量,开拓新市场。
例如,美国强生宣布斥资65亿美元收购生物药品企业摩蒙塔制药;今年7月,半导体公司ADI拟作价200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Maxim;西门子医疗8月2日同意以现金方式收购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估值约164亿美元。
7-Eleven母公司最近同意以210亿美元收购马拉松石油公司旗下的Speedway加油站,推动在美业务扩张。这是该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这家零售业巨头在全球拥有6.9万家门店,包括7-Eleven便利店和伊藤洋华堂超市。在最近一个财年,北美市场已占该公司销售额的40%,而五年前这一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再如,金佰利准备以12亿美元收购印尼第二大纸尿布公司Softex Indonesia,以期抢占印尼庞大的纸尿布和个人护理产品市场。
一些企业则在疫情中深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希望通过并购稳定供应链,分散风险。
瑞银全球并购联席主管Nestor Paz-Galindo表示,一些公司正寻求达成交易,帮助自身度过疫情后更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建立规模,形成韧性,这是并购的推动力。”
还有一些企业是因为受疫情影响损失惨重,需要“抱团取暖”来熬过艰难时世。这在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尤其明显。
据《费加罗报》报道,由于全球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法国酒店公司雅高正考虑与老牌竞争对手、英国洲际酒店合并。这两家巨头在疫情中都受到重创,雅高公司的股票到8月底在海外交易中已经下跌了40%以上,而在纽交所交易的洲际公司则下跌了23%以上。更雪上加霜的是,雅高股票最近还被标普公司降级为垃圾股,这意味着该公司面临更高的利息支出。
酒店业市场分析公司Hotstats董事长兰斯顿称,疫情对酒店造成了此前完全难以预测的影响,未来收入充满不确定性,但酒店经营成本却在增加。因此,整合是一种可以提高利润,保护酒店所有者和股东价值的方法。
此外,一种名为SPAC的上市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空白支票公司”也是推动并购活动加速的推手之一。这种公司没有商业运作,其创建完全是为了筹集资金,使之能够收购其他已经存在的公司。
据外媒报道,截至今年9月3日,已有84家企业通过SPAC上市,筹资339亿美元,而2019年全年仅有59家企业通过SPAC上市,筹资总额不到140亿美元。
复苏艰难 政策掣肘 并购热要“凉凉”?
并购热”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欢迎。事实上,一些经济体正在考虑针对并购树“路障”,有些已经付诸行动。
例如,欧盟一直在推动立法和监管措施,其中包括限制对欧洲公司的收购交易,对从非欧盟的不环保企业进口商品予以处罚,防止外资在没有互惠的情况下取得欧洲的采购协议等。
德国计划收紧医疗保健行业对外资的审查,所有涉及收购医疗保健公司10%以上股份的交易都需要审批,而现行规定这一审批门槛为25%。
美国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其投资审查法律重新定义了“关键技术”,对此类技术的投资即使不足10%,也会进入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管辖范围。美国还修改了出口管制法律,使得监管部门可以控制将美国技术转移到外国实体的行为,尤其不鼓励具有战略目的的、有可能将技术转移到相关国家的投资交易。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表示,产业链稳定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是确实存在的威胁,更是一个实施贸易投资保护的借口。此次疫情凸显了产业链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今后一些国家将以产业链稳定和国家安全为由,进一步修改经济规则,改变市场条件,增加企业跨国配置供应链的成本,甚至对部分被认为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生产活动施加直接限制措施。
“未来的并购交易更多将发生在国内市场,国际上的并购会有所减少,原因是有一些国家政府收紧外国直接投资(FDI)法规,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富而德全球并购业务联席主管安伟斌(Robert Ashworth)说。
此外,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也将给“并购热”蒙上阴影。
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给不少国家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印度二季度GDP同比萎缩23.9%,创下该国发布季度经济数据以来新低;巴西二季度GDP环比下降9.7%,跌回到2009年底时的水平;最新公布的欧元区19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表明疫情之下需求仍萎靡不振。
从近期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的二季度数据来看,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就业、消费者信心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显著影响,走出低迷需要的时间可能远超预期。
在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看来,全球经济大概需要3至5年时间才能真正走出危机,复苏之路将会变得相当曲折。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也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诸多国家生产供应的恢复仍有待时日。
经济前景不明朗,跨国企业开展大规模投资将更加谨慎。此外,上半年大部分企业在应对疫情冲击,努力维持能使业务正常运转的现金流。得益于各国的纾困政策,眼下企业困境稍解,但资金和经营压力依然存在,这些因素可能会使企业暂缓大型并购。
大国博弈加剧也给企业并购蒙上阴影。此前,中国乳业巨头蒙牛终止收购日本麒麟控股一家澳大利亚饮料子公司,被认为是受到中澳关系紧张影响。
在安伟斌看来,考虑到经济复苏艰难、一些政府的限制政策等因素,全球并购市场在疫情后会呈现非常缓慢复苏的态势,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想要并购市场恢复正常,可能不是以月计,而是要论年来计算。”
技术行业或成大赢家 中美将挑大梁
不过,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并购的前景也不同。
普华永道预计,制药及生命科学行业交易数量将反弹回升。短期内,由于资本限制、经济不确定性及高估值影响,医疗器械及诊断领域的并购活动将放缓。从长远来看,并购的基本驱动因素并未改变,其作为关键的资本配置手段将重新活跃。
报告称,科技领域并购前景良好,因为所有其他行业都将科技视为数字化转型及增长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传媒及娱乐领域,视频游戏开发成为最活跃的并购领域。电信运营商对网络连接和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显著增加,随着电信运营商寻求扩大网络容量,预计全球通信行业投资并购活动将增加。
运输与物流业2020年下半年交易额将会降至新低,但仓储和基础建设对投资者仍将具有较强吸引力。此外,由于许多运输和物流公司面临财务压力,以及货代的进一步合并,预计中期内并购和合作将有所恢复,特别是在高度分化的物流行业中。
美国咨询公司莫罗索达利公司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西利认为,技术行业将成为今后并购的“大赢家”之一,“任何能够以技术为核心或拥抱技术以确保自身生存的公司都处于有利位置”。
分国家看,中美仍将在全球并购交易中“挑大梁”。
安伟斌称,未来以中美两国为首的并购趋势会继续。作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将一直是并购市场上最活跃的两个国家。他预计,中国公司将来可能更多地会探索国内的并购机会,或者在相对友好的国家进行投资,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美国公司也会类似地在国内探索机会,在制造业或物流等领域缩短供应链。
链接
英伟达欲收购ARM引担忧:超级巨无霸将掌握全球芯片厂商“命脉”?
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和日本软银集团近日共同宣布,英伟达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旗下知名芯片架构公司ARM。若交易成功,英伟达有望成为芯片行业的超级巨无霸,几乎掌握了全球芯片厂商的“命脉”。
中新社报道,英伟达是GPU(图形处理器)的发明者和龙头老大,近年来以此为基础迅速在AI(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云计算等科技核心行业布局发力。如今,英伟达已成为AI芯片霸主,公司体量也一路飙升。今年7月,英伟达首次超过英特尔成为美国市值最高、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厂商,市值领先英特尔近1000亿美元,仅次于三星电子和台积电。
作为一家英国芯片技术公司,ARM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主要以核心架构产权授权给行业内的使用者,收入主要靠授权费和版税。目前,ARM设计的芯片架构被广泛用于英伟达、高通、苹果、三星、华为等企业。许多手机和平板电脑里的设备几乎都含有ARM的核心技术。
软银曾在2018年透露,中国设计的所有先进芯片中,超过九成是基于ARM技术。中国贡献了ARM总销售额的20%。据悉,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都曾用过ARM技术。
兴业证券指出,若此次交易成功,被列入到“实体清单”中的所有中国科技企业都可能将遭受芯片断供问题。这就意味着,不少中国芯片设计公司不得不寻找ARM的替代品,而这也会对ARM的业务构成影响。
尽管英伟达和软银已宣布将对ARM进行收购,但此次交易料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根据各国垄断法规定,只要收购的企业在该国有业务,就需得到当地反垄断部门批准。鉴于英伟达和ARM在全球科技行业的地位,此番交易势必引起各国对价格垄断风险的考量。此次收购需得到中国、美国、欧盟、英国等各方批准,预计需要18个月。
在英国,交易也面临阻力。ARM联合创始人豪泽尔表示,如果将ARM卖给英伟达,对整个行业将是灾难性事件,呼吁英国政府介入并阻止交易。英国工党也持反对态度,认为英伟达收购ARM或致英国科技企业被海外资本掠夺,造成其国内工作岗位流失等。
(编辑: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