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欧时经济茶座
经济持久战 中国为何出招“双循环”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王恩博报道】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高层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理论便受到广泛关注。日前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以此作为中国经济打“持久战”的应对之策。

中央为何如此重视“双循环”理论?中国如何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畅通运行?以内循环为主体是否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路线“转向”?本期欧时经济茶座将为此寻找答案。

做客本期欧时经济茶座的专家有: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董煜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苏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诸建芳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贾康

8月5日,云南省昆明市民观看橱窗内的黄金饰品。(图片来源:中新社)

“双循环”并非权宜之计 将贯穿“十四五”规划

“双循环”理论的提出,与当下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3%。

从内部看,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中国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

在此背景下,最新一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基于这一判断,会议在为今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定调的同时,也着眼长远兼顾了对中长期战略布局的谋划,并进一步明确了“双循环”的应对之策。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指出,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双循环”并非短期战略,而是一个中长期战略。它综合判断当前不限于经济的各方面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来突破困局,因此“双循环”一定会贯穿未来中国整个“十四五”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

“我们要认识到,‘双循环’战略并不是疫情之下的权宜之计。”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亦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立足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综合作出的强国战略。

具体而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强调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不意味着关门封闭,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在疫情外生冲击和逆全球化结构性压力叠加的大背景下,抱残守缺或固步自封无助于破解存量博弈的陷阱,构建“双循环”正在成为中国打造“升维”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其一,“双循环”的核心在于依托经济规模和政策空间盘活存量、创造增量,完善内部循环、带动外部循环;其二,“双循环”以民生和实体为先,随着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和价值链体系再造,内生消费和产业升级有望形成闭环,形成稀缺的增长动力;其三,“双循环”的互动基础仍是改革开放,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将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活金融将助力“双循环”对接,充分释放鲶鱼效应和财富效应。

稳内需化被动为主动 国内大循环被置于主体地位

在“双循环”中,国内大循环被置于主体地位。眼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尚未完全褪去,外部市场复苏前景难料,这被看作中国经济化被动为主动之举。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分析,首先,两个大循环都是中国经济所必需的,缺一不可。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国外广大的产成品市场,也需要国外的原材料和其他中间投入品供应,若缺其一,中国经济都会受到很大约束。

其次,两个大循环中,目前强调的是国内大循环。以前中国经济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大循环比国内大循环重要。现在,因为中美关系变化,国际经济环境变差,国际大循环不确定性增加,不利于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甚至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安全,所以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

“在眼下国际环境不确定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中国肯定要更加重视国内市场,更加重视内部发展稳定,所以中央才会提出以国内市场为主。”董煜指出,当前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中,有一部分由于外部市场萎缩面临风险,因此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生产能力,如当前国务院正部署推进的出口转内销工作就着眼于此,这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

“我们如何做好内循环?就是要提高发展质量、扩大需求,让内部的供给和需求能够有效对接,把内需做活,把国家发展的空间运用好,然后把经济的韧性体现出来。”董煜如是说。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以及完整的生产产业链,具备形成内部大循环的条件,也为促进中国在稳定全球经济中更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程实指出,今年以来,疫情的外生冲击和逆全球化结构性压力叠加,全球贸易在低位继续坠落,其中受人员往来被动停滞、社交隔离等措施影响,服务贸易更是面临全面挑战。在此背景下,以服务贸易逆差收缩为先导、以内生潜在需求为依托的“内卷式”消费回流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

从体量看,仅以旅游服务为例,作为全球最大国际旅游输出国,若中国旅游服务逆差能够转化为内需,则有望每年多贡献约1.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产值,直接创造约490万个就业岗位。从趋势看,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经济正面临大萧条以来首次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全面衰退的极端情形,考虑到疫情二次暴发的“灰犀牛”风险将继续抑制经济复苏速度和幅度,稳健的内需已经成为全球稀缺的增长动力。

程实表示,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达3.2%,相对较快结束疫情冲击下的探底,且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引擎积极向好,有望成为整体疲弱的全球总需求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从条件看,今年以来免税政策出台、线上服务兴起有助于内循环的供需发现和精准匹配,其中海南免税港规划落地速度超预期,2020年上半年,海南离岛免税品零售额85.72亿元,同比增长30.7%,其中6月份零售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235%。

内循环绝非“自我封闭”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有一些声音担心,以内循环为主,是否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将“转向”,中国经济要“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重视内循环的同时,中国亦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要相互促进。回望上半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炉、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瘦身”等,均是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注脚。展望未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扩大开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内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而是面对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因素增多、中美不确定性加大这样的国际背景,通过疏通“内循环”带动“外循环”,通过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双循环’的战略论断,是顺应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指引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消费中心’发展转变的重要思路。”诸建芳分析说,以“内循环”促进“双循环”至少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让世界分享中国的扩大内需战略;二是优化升级中国产业链布局,提高高科技产业规模占比,以此促进稳定全球产业链,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三是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促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夯实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继续发挥好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内外循环不是两个闭环,它们一定是相互联通的”。在董煜看来,扩大开放正是联接“双循环”,甚至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主要抓手。

他直言,由于当前特殊情况,中国经济在外循环方面会遇到一些阻碍,为此要想办法进一步促进外循环,一方面继续扩大出口,另一方面通过扩大进口来增强、带活国际上一些市场主体的信心,促其扩大供给,“这是中国为全球经济稳定作出的贡献”。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亦表示,在现阶段国际环境下,内循环的现实意义非常突出。但中国政策组合中的新措施,其本质还是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贯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

贾康强调,整个中国供需的互动,已附着在全球广泛联系的大产业链、供应链上,绝对不能按照封闭意识来理解目前的局面。虽然中美之间目前有剑拔弩张的氛围,但是中美共享一个产业链的基本事实谁都否认不了。例如特斯拉在中美贸易战之后仍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而中国的福耀玻璃仍持续跟进在美国的投资。这些表现在生产力层面的客观发展趋势,其决定力量绝对不是少数美国政客的极端说法所能改变的。专家同时指出,随着中国全面开放整合两个市场,内外循环互动也将为中国经济构筑更强竞争力。

在程实看来,当前全球经济存量博弈的重要特征在于制造业相对需求不足,而经济总量增长所掩盖的分配失衡也导致了长期潜在产出下滑、社会结构畸形、地缘政治动荡,尤其表现为民粹主义、孤岛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展望未来,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高效、透明的治理体系将构建经济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稀缺的稳定性的重要来源。

他指出,在此背景下,全面开放的意义事实上更为重大:一方面,随着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门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各类新增和升级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助于优质供给和资源“引进来”;另一方面,消费中枢向内收敛也会为新一轮贸易分工打下物质基础,当前全球多边贸易转变为区域贸易的格局正在形成,而中国将逐渐成为全球更为突出的“供给-需求”双中心和新区域增长极,借全球价值链体系重构机遇,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有望迎来新一轮“走出去”红利。

链接:抢占国内大循环先机 中国外贸工厂大批入淘宝

中新社报道,“请问如何用两个月的时间,让我们的淘宝店有起色?”7月31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一位丝绸工厂的厂长忧心忡忡地询问在场的阿里巴巴工作人员。疫情之下,不少外贸企业海外订单受阻,发展乃至生存都面临挑战,“线上生意”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新出路。

“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这些困局中的外贸型工厂指出发展方向。中国外贸工厂正掀起的一轮新“入淘宝潮”也是对这一政策的呼应。

海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大部分来自于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而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疫情以来,每天有超过4万家淘宝新店开业,广东、江苏和浙江恰是新开店的主体。其中,外贸工厂型商家的增幅同比翻倍。

在江苏,丝绸、家纺、牙刷乃至海鲜零食等二十余个产业带的企业争相上线销售;浙江金华、湖州、台州、温州等地传统制造业也都掀起“开网店”大潮;在广东,超百个产业带在淘宝“云复苏”,同比成交超过去年。仅广州一市,700个曾主攻线下的专业市场已经全部加入淘宝,线上“掘金”。

(编辑:王文)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