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要好好记着,不能忘记历史!”清明节前夕,96岁高龄的八路军老战士钟信带领学生代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简称“抗战馆”)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前向英烈献花。这是从2009年至今,抗战馆在清明节期间坚持举办的活动,以缅怀英雄烈士、传承英烈精神。
2024年4月3日,“清明节的铭记——缅怀英烈志筑梦现代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图为抗战老战士代表、96岁高龄的八路军老战士钟信(右二)带领学生代表向英烈献花并敬礼。(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报道,位于北京市卢沟桥畔的宛平城,是一座拥有38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著名的近现代战争遗址。87年前,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在此爆发。至今,宛平城的城墙上依然可见侵华日军炮击时留下的弹孔。
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抗战馆。
“抗战馆从建立之初就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史料收藏和研究中心’‘对外民间交流的窗口和联系港澳台侨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桥梁’三大任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表示,抗战馆的建成和开放,让历史既能“留存下来”又能“传播出去”。
从1987年建馆开放至今,抗战馆经历了两次大的改扩建和多次展陈提升,目前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展厅等,馆藏文物约3.5万件(套),已举办过《伟大胜利历史贡献》大型主题展览以及100多个专题展览。
其中,《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览》是两岸首个全面反映台胞抗日史实的展览。“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同胞进行了长达50年的血泪抗战。”罗存康谈及设立该展厅原因时称,抗战馆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历史讲给世界。观众不仅可以通过专题展厅的数百件文物了解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史实,还能在线上虚拟展厅实景观看展览,感知两岸同胞团结御侮的共同努力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建馆以来,抗战馆的展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温度。罗存康说,这不仅要归功于强大的“学术智囊团”,也得益于多年来各界爱国人士的慷慨捐赠。
捐赠来源很多,有抗战老兵、抗战将士后代,还有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尤其是很多华侨华人在当地收集抗战相关史料、在拍卖会上购买文物,无偿捐赠给抗战馆。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
罗存康在抗战馆工作近三十年,对这里的文物和史料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这些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更完善了抗战馆在华侨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日本侵华罪证等方面的展示,是该馆展览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为世界各国民众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重要窗口,抗战馆是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的秘书处单位,与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的其他会员单位充分交流,并先后赴俄罗斯、美国、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举办抗战主题展览。”他说。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罗存康透露,抗战馆将在今年7月推出展览讲述抗战时期人民军队的故事。2025年,将围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进一步丰富展陈。
北京近年来形成以卢沟桥、宛平城为中心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等“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如今,卢沟桥上、宛平城里、抗战馆内、抗战纪念雕塑园中,往来参观缅怀的民众络绎不绝,回望那段“血与火”铸就的历史。罗存康期待,抗日战争主题片区未来实现“城、桥、馆、园”一体化展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能“边走边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未来。
(编辑:李璟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