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已经去世的亲人,通过AI技术使其“复活”,能够有一定的肢体动作,诉说一段话语……这种AI生成的去世亲人视频,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些视频播放平台,用于引流。近期,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经离世的明星被AI“复活”后出现在一些视频平台,而随着乔任梁父亲表示对此视频“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后,更是将AI复活行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已逝明星被AI“复活” 多位逝者家属抵制
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研究员图恒宇通过智能技术为女儿延续“数字生命”的剧情令人印象深刻。而如今,随着AI技术的发展,通过AI合成照片和音频,让已逝亲人重新“开口说话”的愿望已可初步实现。
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一条李玟被AI“复活”的视频引起广泛讨论。在她去世八个月后,有网络博主利用数字技术,还原出她生前一颦一笑,声音和影像均由AI生成。
除了李玟,同时被数字还原的还有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离我们远去的公众人物。他们衣着各异,面向镜头却几近统一地都是先问好,再诉说对粉丝的思念等暖心话语。
发布者自称,这是一种情感抚慰方式,利用高科技,给活着的人提供情绪价值;但是在视频评论区,很多网友却质疑:这种行为打着温情的名义,实则是在消费已经离去的人。
3月15日,高以翔生前经纪人转达高以翔家人的意见称,不希望高以翔肖像被他人任意使用,严厉地谴责并坚决抵制该行为,若不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家人会采取法律行动。
同时,其家人也呼吁粉丝朋友们保持理智,切勿轻易相信涉事博主的讯息。
3月16日,针对儿子肖像被侵权使用一事,乔任梁父亲告诉记者,他已经看到网上传播开来的“儿子被复活”影像,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是我侄女刷到视频发给我的,这是在揭伤疤。”
3月17日中午,江歌妈妈@苦咖啡-夏莲发文谈“AI复活亲人”,她表示,“不接受用AI复活亲人!如果能‘复活’,也仅限于我亲自来做这件事!你们懂得我们(痛失挚爱的人)逝去的亲人吗?你们懂得我们(我与逝去的亲人)的感情是什么样子吗?你们不懂我们,又凭什么为我们(我与女儿)做决定!”
红星新闻报道,3月16日,此前发布AI“复活”明星视频的博主发文称:“因为‘复活’已故明星,涉嫌侵犯他们的肖像权,接下来,无法随意替大家‘复活’明星了。”同时,这名博主表示,会继续服务好那些希望通过AI技术“复活”亲人的粉丝们。
记者注意到,目前,该博主账号下已无此前发布的AI“复活”明星视频。
在社交平台,类似的“AI复活师”账号仍在活跃。这些账号通过发布科比、李玟、张国荣等已逝名人的AI视频吸引观众,并在简介中声称可以通过AI技术定制数字人、克隆声音、修复照片,还能“复活”已逝亲人,定制他们的音频视频。目前,部分“AI复活师”的视频已被平台标注“内容疑似AI生成,请谨慎甄别”。
“AI复活亲人”成生意 已初步形成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备受关注的离世明星被“复活”事件背后,已经形成了一门以“AI复活亲人”营利的生意,并且初步形成了产业链,而诸多离世明星被制作成AI“复活”视频发布到相关平台,则是为了引流推广,吸引目标客户。
红星新闻报道,打开某视频平台,以“AI复活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见至少数十个含有“AI复活亲人”相关词汇的账号,并有一些账号还备注“收徒”或者“招代理”。这些视频账号有的粉丝数可达数万,少的仅有个位数。
知情人士表示,这些视频账户基本都是代理或者AI视频制作者用于发布视频引流的,目前主要以公司、团队的形式为主,也有个人在做。
以“代理”模式为例,如果有人想成为代理,需要一次性缴纳980元(人民币,下同),然后上线会提供话术,同时提供需要发布的视频,代理将视频发布到平台后,如果有人想做AI“复活”视频,就可以按照话术去沟通,成单后只需要把客户提供的照片、音视频提供给上线,由上线完成视频制作。
在收费方面,也有明确的价目表。以198元的基础款为例,客户提供逝者照片即可,AI生成视频后,声音由AI进行配音,时长为1分钟以内。而价目表中价格最高的为598元,客户需提供照片和逝者的声音以及一段方言念出的逝者要说的话,最终生成的AI视频,逝者的声音覆盖在方言念出的话上,其宣传整体还原度为90%左右,时长也为1分钟以内。如果是代理接单,可以与公司四六分成,代理可以拿到四成。
相关公司人员表示,有的代理刚刚做了不久,一周就接了20多单。“需求量很大,短视频爆了之后订单就来了”。
而“收徒模式”则更为昂贵,学员需要缴纳近两万元的学费,然后公司或团队负责教会学员如何用AI制作视频,在购买相关硬件和软件后,可以独立接单。
此外,还有一些有专业基础的人,将此类视频制作作为副业,收费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复活”李玟、高以翔等明星的是浙江宁波的一家公司。天眼查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20年,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电影摄制服务等。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开展此类“AI复活亲人”的项目也才刚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目前已经发展了数十个代理,接了数百个单子。“他们当时制作了多个已离世明星的‘复活’视频,用于在平台发布,目的是为了引流,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明星家属发声后,公司已经将相关视频下架,同时将注意力瞄准在海外去世名人的(视频)制作上,这样可以规避侵权风险。”
记者在视频平台上搜索发现,目前还有少量粉丝数较少的视频账户发布了国内去世明星的视频,但诸如国外的篮球明星科比、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已经有很多发布,此外发布更多的则是普通人去世后用AI生成的视频。
业内人士表示,“当有客户需要制作相关视频时,会问客户能否授权将制作好的视频发布到相关视频平台,如果客户同意,这些视频将会被发布,用于引流,吸引更多客户。”
“AI‘复活’亲人的需求确实很大,许多从业者认为这是一片蓝海,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产业,先入行的将有可观的收益。未来至少两年内没有问题,之后随着入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可能会变大。”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这名知情人士还表示,目前中国国内从事此类“业务”的公司应该不超过3家,“此外还有团队形式,比如张泽伟团队。还有一些个人在做。”
记者梳理发现,张泽伟是此类“业务”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曾经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据报道,张泽伟最初从事“AI教育行业”,机缘巧合接触“AI复活亲人”,目前已完成了600多单的委托,还提出“数字永生”的概念。
涉及侵权 AI“复活”边界在哪儿?
“AI复活”的需求旺盛,但不是所有人都持支持态度,背后隐藏的隐私安全和伦理问题也不可忽视。
央视新闻报道,用AI“复活”已故明星,是否涉及侵权?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对于死者人格权益的保护,包括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民法典》已有相关规定,只是现在对于AI如何侵犯死者的权益,包括死者在AI技术之下“复活”,对相关权益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如果按照传统的《民法典》规定,毫无疑问,没有取得死者近亲属的同意,这样是侵权的,我们可以通过事后侵权责任追究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法律责任的规制。此外,在《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当中,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那么很显然粉丝如果想去“复活”明星的话,很难真正取得死者家属的知情同意,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侵权行为。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如何让规范和监管跟上,甚至走在前面?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让监管和技术发展尽可能同步,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非常之快。2023年这个时候,ChatGPT的用户数量刚刚突破1亿,现在我们又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在市场上。所以说人工智能治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以及技术发展和风险的不确定性。那么如何让监管更前进一步呢?可能更需要做的是让产业发展,“让子弹多飞一会”,看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给社会和公民个人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危害。如何让监管走到前面,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就是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AI“复活”技术,对服务提供者提出怎样的约束和提醒?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表示,我们其实对制作方的规范是非常多的,可以参见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如果能够提供生成音频视频的这样一些深度合成的话,首先对于数据要有非常严格的安全管理,同时要尽到对于用户的提示义务,就是每当用户在去做一些上传敏感的个人信息,像人脸人声去进行编辑的时候,要提醒需要取得相关个人的同意。但是同时也可以想见,对于这个平台来说,或者这样一个服务提供者来说,也是比较难的。因为有海量的用户可能去生成一些这样的内容。如果要求其逐个审核,是不是经过了相关个人的同意,可能在体量上比较难。即使有难度,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的提供者,还是要承担起监管的义务。首先在用户协议方面,做好相关的提示工作。其次在用户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它上传的是一些名人的敏感个人信息时,很可能是没有取得授权同意的,就做一些相关的屏蔽和处理。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