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Z世代”将传统文化融入潮流生活

【欧洲时报网】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汉服、戏曲、民乐等在中国“Z世代”群体中实现破圈,他们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大街小巷,这一潮流生活方式在海内外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即将举行的中国两会上,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料将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之一。

“Z世代”的国潮时尚从一套马面裙开始

龙年新春,中国传统汉服马面裙,成为“Z世代”年轻人的拜年新衣首选。汉服新春消费热潮不但席卷南北,还刮到海外。

2月25日,汉服爱好者在英国伦敦大本钟前展示汉服。(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报道,提笔描眉画眼,细致地为顾客盘发,穿戴汉服……新春假期,汉服妆造订单激增,广西汉服“妆娘”郑若楠在顾客身旁忙碌数小时,完成复杂繁琐的妆造过程。这些以“麻姑献寿、天官赐福”等中国传统神话形象为创作灵感的新春妆发造型均出自郑若楠之手。郑若楠介绍,在汉服文化普及的当下,人们已不满足日渐“趋同化”流水线式的传统古风摄影写真,而趋于复古还原审美的造型则更受汉服爱好者的青睐。

随着汉服频繁出圈,“穿汉服”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在短视频平台爆红的“新春战袍”马面裙因兼具古典和现代的简约美,成为汉服类最热销的单品。据悉,山东曹县是中国的汉服生产销售基地之一,年销售额超70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曹县以马面裙为主的龙年拜年服销售额已经超过了3亿元。

南宁汉服设计师蒋雨林认为,融合当下设计理念是马面裙等改良型汉服受到热捧的主要原因。春节期间,蒋雨林结合新春元素推出在“裲裆”(盛行于两晋南北朝的背心式服装)前后处缝制上“发财”字样的汉服童装在当地汉服圈中引发不少关注。

蒋雨林表示,汉服的普及一定程度提高了民众对汉服的认知,人们对汉服的理解也从“认得出汉服到叫得出朝代”过渡。

今年央视春晚节目《年锦》惊艳四座。荧屏之外,“全球同袍点亮世界地图”也成为近来热门话题。小红书数据显示,今年春节,一万多名社交平台博主在海外穿汉服庆新春,他们把中国传统服饰带到了英国、荷兰、西班牙、马耳他、冰岛等国。

2月1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上百名年轻人穿着汉服款款前行,在人群的惊叹目光中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汉服真的火起来了,我不但被疯狂拉住合影,还有好多人礼貌问可不可以摸一下。”留学生秋山兴奋地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照片墙账号也专门分享并赞叹学生汉服迎新春的魅力:“再说一次,这些衣服太美了!”。

香港中通社报道,美国主流媒体近日关注到,近年来,穿着汉服等传统服饰搭地铁、逛景点等在中国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间。人们还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穿汉服出行的照片。

谈及马面裙火“出圈”,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生活的广西桂林人李玉婷对此也深有感触,曾做过汉服“妆娘”和汉服模特的她,在TikTok上发布“让外国老公穿马面裙”的视频爆火,让她感受到海外人士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喜爱。受李玉婷影响,其丈夫朱海丹“入坑”汉服圈子,二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汉服夫妇”。两人除日常在社交平台分享汉服穿搭外,还受邀跟随当地民乐团在春节时为伊斯曼音乐学院等高校展演中国风节目。谈及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李玉婷计划跟当地华人团体牵头举办汉服集市,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马面裙‘走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形制本身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徐晓慧认为,马面裙是中国传统造物智慧的结晶,款式设计严谨而有法度,尤其是典型的马面裙门,居于人体之中,两侧褶裥对称分布,与色彩、装饰、纹样等共同呈现出“中正典雅”的美学特征,达到了装饰、功能与文化的完美统一。“马面裙的美从不是刹那间的芳华,是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美。”徐晓慧说。

深圳市龙华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银辉表示,“马面裙”受追捧不是偶然。大家在这个春节“秀”出马面裙,展现出的是向上向前的生活力量,还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底气。马面裙的流行,既体现出当代中国青年了解并珍惜美好的文化传统,也说明中国古典美学完全可以用符合时代发展的、大众的姿态表达出来。

李银辉表示,“包括一些描龙画凤或是绣工精湛、古时候平民没机会穿着的马面裙,如今正以一种休闲的气质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也走向世界,让全球领略中国古典文化之美。”

留学生线上线下推介中华文化

一曲悠扬的二胡乐声毕,人群中响起阵阵掌声……近日,山东潍坊留学生郑晓慧多次在意大利米兰街头,身穿汉服,用一把二胡演奏《新春序曲》《喜洋洋》等中国经典春节乐曲,与来往行人一同分享新春的喜悦。

中新网报道,“路演时,经常有外国人问‘这是什么乐器’,我都会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在郑晓慧看来,音乐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具有跨文化沟通功能。二胡的琴弦不仅能缓解海外游子的思乡心绪,还增进了外国友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郑晓慧表示,她还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个人账号,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接触、了解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互联网像蒲公英的种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到更远的地方。”

同郑晓慧一样,很多中国留学生正在异国他乡通过不同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他们走上街头表演舞蹈、武术、民乐,与外国友人分享中国美食、科普中医知识,化身“代言人”,“花式”推介传统文化。

牛羊肉卷、娃娃菜、油豆皮……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一间留学生公寓里,“00后”天津姑娘张妙心邀请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室友一起准备各类食材,在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里感受“舌尖上”的中国味道。

春节期间,张妙心还制作了炸春卷、糖醋排骨、地锅鸡等美食招待异国朋友。“很多外国人惊讶于中餐的种类如此丰富,品尝味道后更是赞口不绝。我觉得借饮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可行的途径,越来越多外国人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

在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太极拳爱好者在第五届太极拳集体演练暨相搏国际邀请赛上表演太极拳。(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时,中国留学生们也热衷于邀请外国朋友参与当地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沉浸式地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来自山东淄博的周春兰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在爱尔兰留学期间活跃在各种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中。“春节期间,我担任全爱学联春晚主持人,邀请波兰室友现场观看节目;参加都柏林市政府支持的华人春节庆典活动,报名做包饺子志愿者;我还邀请乌干达、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朋友参加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关于中医、汉字的英文讲座,品尝中餐。希望外国友人近距离、深刻地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认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乐于向世界“秀”出中华文化。“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提升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