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从文物到文创 龙元素风行博物馆

“逛博物馆时不仅发现带有双龙戏珠图案的凤冠,还看到系列龙主题文创,古今文化在这里结合。”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00后”田鑫玥一边拿着笔记本盖龙形印章,一边感慨“中国龙”在博物馆里玩“穿越”。


1月18日,观众在青州博物馆文创中心盖“龙形”印章。(图片来源:中新社)

中新社报道,甲辰龙年前夕,博物馆内的“龙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各大文博场馆纷纷抓住时机,策划龙年主题展,启动“寻龙记”“寻龙会”活动,大秀文物瑰宝中的“中国龙”,让民众在赏“龙颜”、寻“龙迹”中,重拾古老文明记忆。

在青州市博物馆,带有“龙元素”的文物悉数亮相。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谨霞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该馆现有馆藏文物6万余件,在东汉“宜子孙”玉璧和龙兴寺佛教造像两大“镇馆之宝”上,均有“龙”的印记。

记者在展厅内看到,由和田玉雕刻而成的东汉“宜子孙”玉璧,中央镂雕“宜子孙”三字,出廓上方透雕双龙,游走于祥云间,活灵活现。乘梯而上,步入佛教造像艺术展厅,不少佛菩萨三尊像都带有醒目的“龙衔莲花”纹饰。


1月18日,观众参观青州博物馆佛教造像艺术展厅。(图片来源:中新社)

“这个图案是‘青州风格’佛教造像的典型特点之一。关于它的来源,学术界一直在研究,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青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文创部主任王丽媛介绍说。

文物里的“中国龙”形态万千,据此创作的龙主题文创持续“上新”,在各大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热卖。故宫博物院的龙生肖手链、敦煌博物馆的守宝龙款书签、长沙博物馆的“龙凤呈祥”徽章等兼具艺术性、实用性,让年轻人爱不释手。

“今年我们完整提取馆藏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上的龙纹,设计了一款龙年纪念章‘祥龙献瑞’,同时也推出印有‘龙形象’的碗筷、灯笼等文创周边。”王丽媛说,龙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和精神标识之一。基于国人对龙的崇拜,与龙有关的文创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孔子博物馆,以馆藏龙纹为灵感创作的服饰颇为吸睛。孔子博物馆“孔博织造”负责人裘彩娟告诉记者,该馆收藏了自明清以来孔府旧藏服饰文物8000余件,他们今年结合馆藏服饰纹样,把龙的威严、吉祥与舞动之美融入文创设计中,推出“龙之秘境”定制面料。

“我们把面料加工成休闲西装、双面外套、马面裤等20套时尚百搭的服饰。消费者穿上身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文化。”裘彩娟说。


孔子博物馆以馆藏龙纹为灵感创作的服饰和背包。(图片来源:孔子博物馆供中新社)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授张瑞看来,文博场馆以龙生肖为主题开发文创,把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利于对外传播文物故事。

张瑞表示,文博场馆跨界做文创,是对文化进行重构和再创造,应有新意、有故事、接地气,激发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欲望,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兴趣。“要找到合适的叙事方式,让文物借文创活起来、‘潮’起来。”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