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意媒刊登工程师分析中国稀土技术文章:“西方用地缘政治掩盖需求担忧”

【欧洲时报华嘉颜、戴胜编译】中国限制某些稀土技术出口引起西方关于地缘政治的担忧,实际上这是后者在掩盖对于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的忧虑。

更重要的是,永磁体的需求变化可能导致价格下跌,使得中国的供应和西方产业链所需的理想价格出现无法解决的差距。采矿工程师乔瓦尼·布鲁萨托(Giovanni Brussato)近日在意大利杂志《能源》(Energia)博客网站上发表文章,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文章写到,中国对部分稀土技术出口的限制引发了新一波与全球永磁体供应链对中国依赖程度有关的地缘政治方面的猜测。令人困惑的是,一年多前,也就是2022年12月30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时,媒体已对这一消息高度关注,该目录进行调整是可预见的。

今年12月21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调整《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禁止出口用于提取、分离稀土和生产稀土金属的技术。而现在给人的感觉是:市场正在刻意过分强调中国对永磁体出口限制的风险,将永磁体类比于中国先前对镓、锗和石墨出口的情况。

永磁体钕铁硼(NdFeB)是一种工业产品,中国并没有采取任何扰乱永磁体全球供应链的措施,西方工业则需要开发自己这方面的技术。简单来说,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投资,付出巨大的环境成本,保护了自己的产业链,保护了自己的技术,从而获得了在稀土行业的主导地位。

相反,让我们问问自己,北京是否真的想通过疏远西方市场来损害自身出口,并通过推动西方在中国以外地区建立稀土供应链来损害其市场领导地位?或者是否有必要加剧地缘政治竞争,以提高拥有稀土行业项目的矿业公司价格,并让供应链中的参与者从七国集团的计划中受益?这些计划中就包括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倾向于鼓励在国家层面或从“友好国家”供应关键金属。

需要打破中国对永磁体“控制”的西方公司认为,一个“可持续”的供应链的额外成本将被新的ESG立法及税收优惠(如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吸收掉。

至于西方供应链会让产品成本较高,原因是尽管在地理上较分散,但其供应链可靠且在可持续性上优于中国。

然而,稀土价格保持不变的事实让我们相信,这只是小题大做。更现实的应是分析西方不太可能实现的政治目标这一结果,而中国正以此为基础进行产能建设。不过,目前整体产能正在放缓,因为预期的需求并未实现。

如今,只有中国对永磁体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得益于电动汽车行业和风能行业的推动:这两个行业是永磁体需求的两大驱动因素。当然,即使是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产能与销量的不平衡也变得日益明显,产能利用率仅为59%。

另一边,西方正在经历市场需求危机——

2023年中国永磁体对欧洲的出口预计增长4%,这与前两年相比太少了:2021年中国永磁体出口同比增长35%,2022年增长23%。超过40%的欧洲进口额来自德国,而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组成的德国联邦政府,其目标似乎与现实脱节。

作者分析称,假设到2030年德国道路上有1500万辆电动汽车,这意味着每年超过60%的新注册汽车应是纯电动汽车,也就是每年大约180万辆。但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raftfahrt-Bundesam)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德国注册的新电动汽车约为47万辆,相较2022年新注册的数量几乎没有增长。因此,似乎有理由认为,如果到2030年电动汽车数量能达到750万辆,那都将是一个意外的结果。目前看来,届时达到500万辆(即计划的1/3)似乎是更现实的结果。

鉴于市场需求明显低于预期,德国汽车行业正在调整其目标。以奥迪为例,由于市场疲软,奥迪此前不得不解雇其德国工厂的临时工;保时捷随后也面临类似问题。就连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也未能逃脱危机,被迫减少德国工业区“埃尔富特十字立交”(Erfurter Kreuz)的生产活动并要求员工强制休假。

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的是,由于预算资金有限,德国政府的激励措施在部长级会议上也被突然中止。

与此同时,永磁体在欧洲需求的另一个驱动因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风电行业正在经历困难时期,特别是在德国。德国不仅是欧盟最大的风力涡轮机市场,也是预测中增长最高的市场。

一般而言,可再生能源行业公司的价值会反映在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中,该指数监测可再生能源行业的表现。而标准普尔全球清洁能源指数在过去12个月内下跌了超过30%,全球股市却上涨了11%。

作者最后分析认为,中国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及国内经济形势导致的需求下降,加上欧洲市场陷入僵局,可能会导致2024年稀土市场上出现关键性价格问题,并使得中国的供应和西方产业链所需的理想价格出现难以协调的差距。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