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如何不被遗忘?AI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近日关于“数字永生”安抚丧亲之痛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
“数字生命”赋予情感寄托
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看来,“数字永生”是人们“长生不老”替代性的想法,人们对此充满了想象。
“我想‘数字永生’可以治愈悲情,缓解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硕士就读于法国昂热高等农学院的孙木其受访时表示,技术更新后,人们纪念亲人的方式可以不再局限于清明时刻,“它更是一种双向的持续情感寄托。我可以不断在‘数字生命’中寄托哀思,它也会用亲人的口吻提醒我‘天气凉了,记得多穿点衣服’。”
沈阳认为,“数字永生”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释:第一种是影像的数字永生,即将特定人物的影像和声音等传输进到互联网,再现人物,实现跨时空对话;第二种是脑机接口式的“数字永生”,未来脑机接口把人类大脑的一部分信息(如思绪、想法等)传输进去,赋予其生命使其在网络中生活;第三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永生”,这个人的“灵魂”被拷贝到网络之中,真正实现网络上的生命。
“目前第一种方式已经实现,但精细化程度还有待完善,比如庞大的方言资料库等。至于第三种是否会实现,人们现在还没有答案。”沈阳说。
改变交往结构,边界仍需思考
经历了2年的异国求学生涯,今年刚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毕业的李银浩对记者表示,“数字永生”技术还可以提供一种虚拟陪伴感,帮助留学生度过孤独的时刻。
“在传统观念里,我们会对家人‘报喜不报忧’。如果身边有一个‘数字生命’,我可以随时随地跟他讲我的一些烦恼,疏解我的情绪。”李银浩说。
沈阳表示:“AI无论是以有形形象还是无形形象出现,都会改变我们的交往结构。我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AI‘交流’;AI会进一步介入人和人交流之中,成为中介;AI会带来‘认知外包’,人们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习,而直接快速收获结果。”
虚拟形象带来的“数字生命”无疑从亲情陪伴的角度抚慰人心,但涉及的伦理和法律等多维度讨论从未停歇。沈阳认为,在互联网上,算法过滤和个人选择的共同作用,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认知茧房”或者“情感温室”,这值得思考和警惕。
“当AI技术与生命服务相结合时,‘数字永生’一方面在致敬生命,它让每一个普通人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边界’层面进行思考,在‘数字永生’的管理和法律层面摸索中前行。”沈阳介绍,“目前我自己已经有几个‘智能分身’,他们负责人工智能研究、绘画、舆论分析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只不过现在他们没有具象形象。简单说就是,‘有大脑,还没有外貌’。”而未来“数字生命”可能拥有更广阔的服务场景。
林恩、陈辉/文
(编辑:筱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