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外资机构齐发声看好“中国资产” 年末真金白银“入A”

【欧洲时报网】岁末时点,中国资本市场迎来外资新一轮把脉与展望。综合考虑估值、宏观政策发力、经济增长韧性等因素,“逢低布局”“估值回升”成为外资机构对于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判断。

外资机构“逢低布局”A股

外资机构借道ETF布局A股,中东资本频频加码A股,多家外资大行发布报告推荐增配A股……近期,外资机构唱多、做多中国资产力度渐强。

《中国证券报》报道,机构认为,当前A股估值处在低点,提供了提前布局良机。“中国市场是一个值得长期和耐心耕耘的市场。”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表示,目前A股整体估值处在历史低位。

经济改善预期逐渐增强,也构成外资看好A股的重要原因。近期,IMF等机构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德意志银行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很多经济体,且未来还有进一步增长空间,能为股票投资者带来收益。

同时,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进一步提升中国股票吸引力,也有望促使更多外资回流。“从估值角度观察,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有望逐渐升值,中国股票具有一定吸引力。”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多资产策略师盛楠说。

在唱多A股的同时,不少外资巨头正“真金白银”买入中国资产。

外资身影频频出现在近期成立的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以11月16日上市的易方达上证科创板100ETF为例,根据其上市交易公告书,截至11月9日,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财富成长为该ETF最大持有人,持有份额544.2万份。

安联人寿首席营销员渠道官刘凯说:“前不久,安联集团首次召集在华八家主体公司开会。在会议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集团对于在中国发展的信心。”安联人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崔毳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安联人寿从合资转独资以来,安联集团加大在华投入力度,总资产和净资产在2023年9月末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5%和10%。

来自中东等国家的增量资金也正加速注入A股市场。数据显示,中东主权财富基金是40余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11月20日,上交所和迪拜金融市场(DFM)宣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之间的合作交流。

从持股比例看,截至2023年6月末,外资持股市值占比4.88%,较2022年略增。从个股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QFII现身804只个股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仅次于2021年。

“尽管近段时间受外围环境影响,外资出现卖出新兴市场股票的情况,但外资买入A股趋势不会改变,外资正成为A股市场资金重要增量,并将为A股价值回归和估值修复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称。

北向资金有望持续净流入

机构表示,中国权益资产收益确定性正在增强,可预期的是,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升。

近期,外资风险偏好有所改善,驱动北向资金等转为净买入A股。EPFR数据显示,11月第二周该机构监测的中国股票型基金吸引资金净流入600万美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热门市场股票型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比如,日本股票型基金自5月下旬以来首次连续两周出现资金净流出,欧洲股票型基金出现明显资金净流出。

“随着美债利率、美元指数回落,外资无差别流出情况逐渐扭转。”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说。

在机构人士看来,促进外资回流A股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聚,有望成为筑牢A股底部的重要力量。

“最近两年的4轮外资大幅净流入,均伴随人民币汇率升值。”方正证券报告认为,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有望驱动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表示,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有利于外资流入,且北向资金近年来习惯布局春季行情,后续北向资金转为持续净流入概率较大。

利好外资投资中国QFII/RQFII制度再改革

近日,中国央行、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20〕第2号)进行了修订,形成《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旨在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市场“在岸模式”高水平开放,提升QFII/RQFII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化水平,逐步构建简明统一的证券投资在岸开放渠道资金管理规则。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网报道,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改革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简化登记手续。取消QFII/RQFII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办理资金登记的行政许可要求,明确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登记由主报告人(托管银行)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数字外管平台银行版资本项目相关模块办理,同时明确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事宜。

二是优化账户管理。不再区分用于证券交易或衍生品交易的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合并二者收支范围,减少市场主体开展不同类型投资所需开立账户数量,降低其成本负担。

三是简化汇兑管理。以初次办理登记时提交的遵守税务相关法律法规的一次性承诺函,替代每次办理收益汇出业务时需提交的完税承诺函等相关材料。

四是便利外汇风险管理。除托管银行外,QFII/RQFII还可通过具有结售汇业务资格的境内其他金融机构、银行间外汇市场等更多途径办理即期结售汇和外汇衍生品交易。

上述负责人介绍,此前,QFII/RQFII与CIBM(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投资模式)投资已可实现资金和债券的双向划转。经过此次改革,QFII/RQFII投资者与CIBM投资者所需履行的登记程序、可使用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所享受的汇兑便利也将基本一致。

外资看好中国经济发展

展望来看,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消费复苏及长线资金的参与等因素,有望推动A股估值回升。

《上海证券报》报道,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超额储蓄的释放有望推动消费持续复苏,房地产活动企稳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包括养老金、社保基金和险资在内的长线资金进入A股市场有望抬升估值中枢。

“对大多数行业和整体指数而言,股市投资热度趋低和GDP的不断增长才是更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德意志银行亚太公司研究主管马力勤预计,房地产投资释放的闲置资金会逐渐从储蓄移出,部分转向股票市场,进而推升中国股市。

根据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远高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且未来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即使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也能为股票投资者带来收益。因此,在当前估值低点布局中国股票不失为投资良机。

中国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近期,外资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积极,不乏亮点。

惠誉评级亚太区主权评级董事杰瑞米·祖克表示,惠誉评级最近于2023年8月确认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为“A+”,展望稳定。中国的评级受到其强劲外部融资(包括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及庞大经济规模的支撑。

“相较于其他‘A’评级国家而言,惠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展望相当强劲。我们最近修订了对中国的中期潜在增速预测,认为到202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约为4.6%。”杰瑞米·祖克说。

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及团队最近发布了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在政策支持、投资升温、居民消费支出温和增长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实际GDP增速为4.8%,高于市场预期。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将逐步复苏”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4日发表机构观点称,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将逐步复苏。德意志银行集团的研究报告亦指出,外资企业并未停止在华投资步伐。

中新社报道,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据CIO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既有周期性也有结构性因素,根据联合国《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2022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市场降幅较大。尽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FDI规模有所下滑,但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上涨,尤其是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和荷兰,今年1月至10月这五个国家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33%。此外,今年1月至10月,中国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到41947家,同比增长32.1%。

“中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我们预计中国FDI将逐步复苏,并伴随结构性变化。”CIO认为,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进一步开放政策,如:放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的交易规则、建立更多自由贸易区、缩减外国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在大众消费、绿色转型以及科技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未来5年至1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为4%至4.5%,这些新驱动因素应继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德意志银行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发布的研究报告说,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以及其他国家报告的对华直接投资均仅显示较小降幅,表明外资企业并未停止在华投资的步伐。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所报告的对华直接投资情况显示,尽管自2022年以来韩国、日本和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有所下降,但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差并不大。今年美国还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熊奕说。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