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蒋晓萌编译】近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出口量激增,产业辉煌让欧美国家望而兴叹。9月初,中国电车在慕尼黑车展上大放异彩。此后,冯德莱恩宣布启动对中国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然而,欧盟如此设立贸易壁垒的做法真的能为“欧洲制造”铺平道路吗?现在,越来越多欧美汽车制造商选择将工厂设立在中国。德媒《车评》以《欧洲想得美:这些汽车都是“中国制造”》为题撰写文章,现编译如下:
至少在德国,期待已久的“中国汽车洪流”尚未出现。街道上,中国生产的汽车却越来越多。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汽车品牌选择在亚洲生产,且不仅限于电动汽车。
一些人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这其中不乏一些来自德国的优质汽车品牌。其中,宝马旗下产品IX3系列电车,全线在沈阳工厂生产。
瑞典品牌沃尔沃早前被中国吉利集团收购部分股权,随后,两家公司合作建立了新电动汽车品牌北极星(Polestar)。Polestar初代车型Polestar2由台州市的路桥区工厂生产,其混合动力的限量车型Polestar1的生产地位于成都。另外,沃尔沃也有部分车型在中国生产,其中旗下的S90系列的唯一生产基地为大庆。
在中国,沃尔沃最著名的车型是XC60。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款汽车不再是在比利时生产,而是转移到了瑞典的托尔斯兰达工厂和中国成都。到2025年,XC60的生产线将重新回到比利时的根特工厂。
另外,吉利集团同样也是英国路特斯汽车的最大股东,持有51%的股份。其旗下新款运动型多用途车(suv)Lotus Eletre的工厂所在地同样也是中国。据悉,该车型最大功率可达918匹。
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集团拥有14个品牌,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这家欧美的头部车企同样在中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其中,雪铁龙C5X车型的电动和内燃机版本均在中国深圳生产,并销往欧洲。其旗下豪华汽车品牌DS中的旗舰车型也在深圳生产。
微型汽车品牌Smart目前也和中国大有渊源。梅赛德斯和吉利集团各拥有Smart50%的股份。Smart1号和3号新款车型在西安生产。技术上,这两款Smart车型和吉利旗下电动汽车极氪、沃尔沃的电动系列产品师出同门。
尽管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销售的ID系列车型均为德国制造,但该公司和中国依旧拥有大量的合作。除部分内燃机车型在中国生产之外,ID系列的衍生车型也由中国工厂制造。其中,大众高性能品牌Cupra纯电新车Tavascan便由中国生产,并出口至德国。
另外,特斯拉虽然在德国建立了“超级工厂”,但广受客户青睐的Model3并没有将德国作为产地,仅有Model Y SUV系列在德国生产。欧洲街道上行驶的大多数特斯拉汽车源自美国或是中国上海。
昔日“世界标杆”辉煌不再 德国各大车企面临转型难题
德国车企目前正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当中,作为从前汽车行业的世界标杆,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向的过程中却似乎掉了队,昔日领头大哥如今辉煌不再。媒体质疑德国的汽车生产基地正逐步陷入崩溃。德国电视频道ntv相关报道现编译如下:
电动汽车的需求不足,大众汽车公司的数千生产岗位面临裁减,而与此同时,莱比锡的宝马汽车公司却在为生产电动汽车拼命寻找数百名新工人。
位于吕塞尔斯海姆的欧宝汽车公司因其法国母公司斯特兰蒂斯的生存而饱经挣扎,员工人数不断减少。科隆的福特公司则在23日宣布将在德国裁员15000多人,位于塞尔路易斯的工厂将于2025年关闭。如今,中国车企比亚迪取代了大众多年来领头羊的位置:作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导者,比亚迪正在让德国车企面临巨大压力。德国作为汽车工业主要生产地的地位岌岌可危。
改变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处境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呢?一方面是政治上强制推行向电动汽车转型;另一方面,中国将不可阻挡地崛起为世界头号汽车大国,德国在全球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将不复存在。
中国汽车品牌在2023年慕尼黑国际车展上风光亮相,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汽车制造商计划进入市场的头条新闻。一夜之间将“中国汽车”推到了大众的视野面前。
为了与中国争锋,德国已经赌上了作为汽车制造大国的未来?这并不难以理解。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将落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是否实现气候政策就必须牺牲德国未来的繁荣和高就业率?为了成为气候友好型的先驱而努力发展的技术,到头来却只占全球汽车市场的30%?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前主席鲁鲁普(Bert Rürup)对于德国汽车行业持悲观态度。在他看来,德国已在汽车领域迷失了方向。他指出,汽车行业必须采取与中国脱钩的战略。这种依赖的减少将具体体现在出口、原材料和供应链方面。对于德国而言,这些目标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
鲁鲁普认为,德国汽车行业事实上相当多元化,作为汽车制造商,德国不仅有宝马、戴姆勒、奥迪和特斯拉等高端企业,也有大众、福特和欧宝较为平民的生产企业,此外还有数百家小型供应商公司以及博世、康迪或采埃孚等世界市场领导者。每家公司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前景,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公司所采取的驱动模式。
过去,德国作为重要的汽车产地,其优势在于优质的精加工产业。从他国廉价购入能源、原材料和初加工材料,然后利用德国高科技技术进行精加工,最后以高价销往国外。
然而这个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售出的时代早已过去。当前,德国正在面临时代的转折点。作为商业中心,德国必须调整其商业模式,其车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唯一不同的点在于,汽车工业是流动的,而商业区则不是。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是一个拥有大量专有技术集群、位于欧洲中心地带、拥有卓越科学景观和紧密价值创造网络的国家。
然而,德国缺乏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停止从国外采购,经济就会崩溃。于是,汽车工业就有可能会迁移到不仅有市场而且有资源的地方。目前,这些地方是中国和美国。
(编辑: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