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五朝古都藏着不少西式建筑,其中,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尤为“抢眼”。

今年,北京教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西什库教堂迎来建堂320周年。该教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称北堂,于1703年由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主持修建。图为西什库教堂外景。

哥特式建筑以其浓厚的宗教色彩、高耸的尖顶和复杂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而西什库教堂主体建筑与其外侧的中国角亭相结合后,两种建筑风格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妙融合,展现出一种新颖而独特的美,给人以舒适、安详、平静之感。图为西什库教堂外景。

为纪念建堂320周年,西什库教堂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组织各种唱诗和吟诵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它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图为吟诵活动现场。

西什库教堂的东西两壁挂有16扇彩窗,西侧彩窗绘制宗徒大事录,东侧彩窗绘制法国天主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故事。如今,窗花的独特美感激发了年轻人的创作灵感,一些手工艺者以此为设计元素,制作出很多精美的玻璃手工艺品,带动了“教堂文创”的消费热潮。图为教堂东侧彩窗。

西什库教堂因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图为一名年轻女性在教堂拍照留念。

1693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和白晋为清康熙帝治愈疟疾后,被赐修建天主堂(即现在的西什库教堂)。1707年3月,张诚在北京去世,安葬于正福寺,又称五塔寺。在这里长眠的还有多位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传教士。近期,技术人员正采用“微痕技术”保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在文物上安装黑色扫描定位点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从而对其精确还原和长期保存。图为墓碑上的黑色扫描定位点。

法国传教士修建教堂时,并非照搬西式建筑,还融合了中式建筑特色。图为北京百望山圣母院的摩天拱门,为中国特有的拱形建筑,是当年传教士们每日的必经之路。

几百年间,一批批法国传教士前往中国。长辛店天主堂始建于20世纪初,位于长辛店镇中心,同样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但建成后不久,该教堂便停止了宗教活动,被一家轴承厂用作仓库。2009年,长辛店天主堂重建而成,为北京教堂“打卡游”又增添了一个好去处。(文图/申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