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宣纸主要出口国之一。在宣纸的诞生地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每年有上万余吨宣纸书画纸从这里产出,超过1万人从事宣纸书画纸相关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人民币,宣纸产品出口到法国、西班牙、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
中国宣纸小镇文化园一角。
现在,这里打造了一个集配套服务区、技艺展示区、艺术交流区、活力产业区、宣纸生产区、艺术怡养区六大功能区于一体的中国宣纸小镇。小镇整体建筑采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浇筑,与宣纸的色调完美契合。大面积的直线和圆弧切片,营造出一片片宣纸堆叠形成山的意境,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据介绍,该项目获评安徽省首批优秀特色小镇,还荣获佛罗伦萨双年展最高奖——“达芬奇”奖。
11月1日,16家华文媒体一行人走进中国宣纸小镇文化园,在这里探寻千年古纸的前世今生。
纸寿千年 纵观古今
来到文化园的宣纸博物馆,便可在馆内的宣纸技艺展示区内见到宣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们正在向观众展示着宣纸的选捡、切皮、踏料、抽丝、捞纸、剪纸等多道制作工序。
11月1日,在馆内的宣纸技艺剪纸展示区前,一位传承人正在向观众展示剪纸用到的工具——剪刀。
“宣纸源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属宣州管辖,根据史籍记载,宣纸由宣州府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因而得名。”讲解员桂月将宣纸的故事娓娓道来。“宣纸制作从原料采集到纸张制成,要经过大小108道工艺,历时近三年完成。”桂月边说边指向馆内的技艺展示区。
宣纸文化体验是宣纸传统技艺传承保护的重要一环。图为11月1日,中国宣纸博物馆的宣纸技艺展示区内,观众正在观看非遗传承人选捡宣纸的制作原料。
在捞纸技艺展示区,只见两名传承人将纸帘放入盛满纸浆的水槽中,来回晃动两下再抬起,一张宣纸便从竹帘上揭下,动作轻盈迅速。桂月表示,“捞纸是宣纸成纸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决定了宣纸的好坏、厚薄。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掌握,需要掌帘师傅和抬帘师傅的默契配合及掌帘师傅精准的手上功夫。”
在捞纸技艺展示区,只见两名传承人将纸帘放入盛满纸浆的水槽中,来回晃动两下再抬起,一张宣纸便从竹帘上揭下,动作轻盈迅速。
在桂月看来,从洁白的纸浆变成人们眼中宣纸的模样,背后凝聚着传统工匠的勤劳智慧,也承载着中国文化“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千年记忆。
匠心独运 守正创新
挥毫落纸如云烟,中国书画艺术离不开宣纸。多少千古名篇、古今名画皆依赖宣纸的承载,而宣纸也因此成就了自身的绝代风华。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荣获中国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公布的受到国际间保护的手工造纸项目。
晒纸之前需要师傅从一摞压实的纸砖上将宣纸一张张揭下来,讲解员桂月说,这“揭纸”是门儿技术活,一般要练上个半年才能掌握。
“每一张纸,都是有生命的。”桂月认为,正是秉持古法技艺、质量意识和做好每一张纸的工匠精神,泾县宣纸人让“千年寿纸”这一艺术瑰宝在当下仍重新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如今,古老的宣纸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也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一张独特的中国名片。
图文/赵晨曦
(编辑:冀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