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家”“人”“月”......为什么国际友人爱研究这些汉字?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辉10月23日报道】汉字,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写形式演变,历久弥新。三千年的蜿蜒岁月,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越来越多国际友人通过它而通达中国千年的智慧。

近日,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幕。来自40余个国家的380余位嘉宾共话“汉字世界与世界汉字”。

咏叹音韵:倾心汉字的独特发音

“中国的‘嫁’‘娶’两个字很有意思。”来自意大利的马芙蓝(Fancesca)目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研一,这是她第二次来到甲骨文故乡安阳。

2023年10月19日,来自意大利的马芙蓝(Fancesca)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专访。汉字,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写形式演变,历久弥新。三千年的蜿蜒岁月,汉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越来越多国际友人通过它而通达中国千年的智慧。近日,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幕。来自40余个国家的380余位嘉宾共话“汉字世界与世界汉字”。(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李久骏 摄)

自甲骨文起,汉字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化史。人们以使用为目的,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造字。

“‘嫁’的发音很像‘家’,娶的发音很像‘取’。女方结婚,是要嫁到对方家里的,成为男生的家庭成员。男方结婚,是把女生从娘家取过来。‘嫁’‘娶’两个字的字音都有取,字意也都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

在马芙蓝看来,每个汉字本来有自己的故事。汉字的字意和音韵的结合,以及字与字之间对照的文法,让一个个方块字都极具美感。

“我对字音天生敏感,举我的中文名字为例,‘马芙蓝’是参照意大利语Fancesca的发音,音译改编过来的。中文里很多汉字,比如‘浪漫’也是音译英语中的romantic。”

从研究中国汉字本身的音韵,再到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音译,马芙蓝用字音学习汉语,咏叹着语言的韵律美。

书法之美:眷恋汉字的独特字形

《说文解字》中提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自古以来,“人”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23年10月19日,苏丹的巴达维(Badawi)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专访。

采访期间,来自苏丹的巴达维(Badawi)边在掌心写“人”字,边娓娓道来“人”字的书写演化:“‘人’字曾出现在甲骨文中,它的样子犹如一个侧立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字的形象慢慢演变成行走的人。”

这位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向记者感慨,写字时一撇一捺间的伸展,放笔收笔处的位置,处处讲究着中国人追求的对称、平衡。

平日里,巴达维的朋友们喜欢称他“研究鲁迅的非洲小哥哥”。巴达维说,自己喜欢汉字,也喜欢中国文学。从汉字到中国文学,都包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崇尚的价值。

“我很喜欢‘月’字。月是象形字,是根据月亮的长相画出来,之后慢慢演变。”和巴达维相似,来自索马里的伊斯曼也喜欢汉字造字法中的“象形”。

月有阴晴圆缺。与日对照,中国古人造字时,字形像半月之形,表示“月亮”之意。如今的伊斯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外籍专家老师,这次来到安阳的目的之一,便是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诗意符号:钟情汉字的文化深意

对于来自比利时的设计师翠翠(Jehanne de Biolley)来说,一个“翠”字定一生。

2023年10月19日,比利时设计师翠翠(Jehanne de Biolley)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专访。

1991年,翠翠在伦敦第一次见到了用翠鸟羽毛制作的点翠首饰。不久,翠翠来到中国,应中国京剧大师梅葆玖的邀请,亲眼见到了那一抹精致的蓝。

“我先生是第一个问我最喜欢哪个汉字的人。我说喜欢‘翠’字。一个汉字‘翠’就富含深厚的文化。翠是翠鸟,是玉,是珠宝,也是大自然。我的中文名字起名为‘翠翠’,也是因为这种原因。”

2023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外籍首席专家安乐哲(Roger T.Ames)特意提到了“家”字。

“当说中文时,你不会说‘country’(国),而是说‘国家(country-family)’。你不会去说‘everyone’(每一单子个体),而是‘大家(big family)’。你不会说‘humankind’(人种),但会说‘人家(human family)’。”

在安乐哲看来,在这种文化传统中,家庭制度的正常运作对于中国国家社会政治秩序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字的生命气息,流淌在个体的、丰富的,极具特色的表达里。汉字的书法之美、音律之美、内涵之美,传递着文化的温暖。如今,汉字已然成为世界互通的桥梁。

(编辑:冀果)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