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初秋的塞罕坝已染上凉意,路边盛开的野菊花、林中的野蘑菇、色彩斑斓的林海,都是塞罕坝“招待”游人的礼物。
2015年9月29日秋季的赛罕坝。(图片来源:资料图/张欣雨摄)
“我们专门开了1000多公里的路过来,就想看看塞罕坝现在的样子。”来自山西临汾的游客王朔说,自己被一部讲述老一辈塞罕坝人在荒漠中种植出万亩林海的电视剧所感动,因此特意带家人来到塞罕坝。
“这里草绿,树绿,天空蓝得透亮,空气就是典型大自然的味道,很难想象它60多年前的样子。”王朔说。
2021年10月10日赛罕坝秋色。(图片来源:资料图/张欣雨摄)
而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60多年前是什么样呢?据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简称塞罕坝林场)的第一代“务林人”陈木东回忆,“第一脚踏上塞罕坝,就觉得这里黄沙漫天,又寒冷,又荒凉。”
1963年,陈木东从武汉出发,和其他126名大中专毕业生以及242名干部职工来到刚筹建不久的塞罕坝林场工作。这群来自中国18个省市,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年轻人,就是这里第一代“务林人”。
2023年9月14日拍摄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松树林。(图片来源:张舒程摄)
“我们的前辈们解决了这片森林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的责任是如何让林场更好发展。”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如今,塞罕坝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森林小镇,塞罕坝林场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2023年9月15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分场的风力发电设施。(图片来源:张舒程摄)
安长明介绍说,截至2021年底,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2%,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36.8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价值约231.2亿元人民币。并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同时,身为一名“林二代”,安长明认为,塞罕坝在营造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同时,更坚守着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实现可持续经营。一方面科学造林,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经营路线,创造出造林、幼抚、定株、修枝、疏伐、主伐、更新造林等循环有序的森林培育作业流程。
2023年9月14日,游客在塞罕坝展览馆中参观。(图片来源:张舒程摄)
此外,安长明说,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承载地,塞罕坝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塞罕坝林场将增加森林碳汇明确纳入林业发展目标,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复合式的森林结构,持续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们已至暮年,“武汉伢”陈木东没想到,自己会在这留了下来,而自己的儿子、孙女也成为了“林二代”“林三代”,一起见证塞罕坝创下“生态奇迹”。“我每年都要回去林场看看,看到现在的成效,我心里很踏实,也很自豪。”陈木东笑着说。
2023年4月3日航拍雪后塞罕坝。(图片来源:王龙摄)
(文/张舒程、张欣雨)
(编辑: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