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漂亮的款式,出色的质量,便宜的价格,便捷的物流……一副眼镜只需三五天就能跨境空运送达你的手中,这让世界越来越多人戴上了丹阳眼镜。在眼镜行业有这样一句话:“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
2023年8月3日,实拍中国丹阳眼镜城。(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李大鹏摄)
人们在丹阳火车站下车,便可见到当地各大眼镜企业的广告牌。这里便是有着世界“眼镜之都”之称的江苏镇江丹阳,眼镜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丹阳镜架年产量1亿多副;镜片年产量4亿多副,约占中国的75%、世界的40%左右。
8月3日,丹阳眼镜城内的广告“一副也批发”。
从丹阳站步行,穿过马路便能到达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作为综合眼镜商城,这里汇聚了海昌、万新、明月,以及蔡司、依视路等众多品牌和商户。周末和假日更是挤满了配镜人,验光结束、选好镜架,顾客40分钟左右便可以取走刚配好的眼镜。
8月3日,丹阳眼镜城内汇聚了各类品牌眼镜。
从眼镜集散地到形成全产业链
在丹阳国际眼镜城内的“中国眼镜博物馆”,记录着眼镜发展历史。据了解,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返乡的技术工人在丹阳的司徒镇、大泊镇开始尝试进行眼镜制造,迈出集体创业的第一步。进入80年代,随着丹阳眼镜产业不断发展,中国各地的眼镜商从四面八方来到丹阳进货,丹阳成为眼镜贸易集散地。
8月3日,顾客在丹阳眼镜城内选购心爱的眼镜。
彭湘华是丹阳本地人,她将店面设在丹阳国际眼镜城一层。1986年的一天,彭湘华本来到丹阳火车站坐车,偶然看到别人在卖镜架,自己也进了100副镜架,没想到半个小时就全部买完。“从‘眉毛架’到金属镜架,从玻璃镜片到树脂镜片,眼镜的材质和样式逐渐发生变化;除了门店销售,1988年我们也开始自己筹建眼镜厂,生产镜架;通过参加各种国际展销会,与海外客户沟通,各国的眼镜款式和材质进入中国,促使丹阳眼镜行业快速更新。”
8月3日,新超华眼镜店老板彭湘华在自己店内接受记者专访。
彭湘华坦言,从技术到材质,丹阳眼镜始终在摸索中前行。“我慢慢认识到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至关重要,后来有了自己的专利技术,生产的不锈钢超弹性钢丝镜架,无螺丝、无焊接,而且非常轻便。外观可能被复制,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需要提高自身工艺水品。”
彭湘华前“店”后“厂”模式,仅仅是丹阳眼镜发展的一个缩影。她的背后折射出丹阳这座城市,眼镜生产与眼镜城相互促进的模式,即眼镜城是消费信息反馈的集中地,有利于后方的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运用新材料,推出新款式。根据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眼镜行业白皮书》显示,在销量份额方面,万新光学镜片销量以15.2%的份额占据第一,且榜单前几位的镜片生产商都是来自丹阳。
如今的丹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事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16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形成了合金架、全钛架、玻璃镜片、树脂镜片、隐形眼镜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台资企业为丹阳发展注入“活力”
丹阳眼镜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像万新、明月等本地企业之外,台资企业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活力”。1992年蔡国洲投资创办了丹阳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东方光学有限公司,在这之前他已经在中国台湾从事眼镜行业十年有余。1995年蔡国洲通过收购,获得软性隐形眼镜离心浇铸工艺和设备,于1996年在丹阳司徒镇成立了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
8月4日,实拍位于丹阳的海昌隐形眼镜工厂。
“虽然当时以博士伦、强生为代表的隐形眼镜企业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中国本土的隐形眼镜在技术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还是看好中国未来市场前景,愿意在此深耕细作。”海昌隐形眼镜副总经理邵翔1996年进入企业,正赶上海昌在丹阳的生产基地正式启用。1999年开始企业产能不断升高,到2008年左右海昌已经成为深受中国年轻群体喜爱的品牌。
8月4日,海昌隐形眼镜副总经理邵翔接受记者专访。
经过几十年发展,丹阳眼镜已成为丹阳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丹阳市政府也推动商会注册了“丹阳眼镜”集体商标。而未来丹阳的眼镜产业还将与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相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林恩)
(编辑: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