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在制琴师吕官宝的家中,悬挂展示着各种提琴。采访时正赶上他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女儿吕逸飞也在家中,屋内响起了大提琴声,婉转悠扬。
2023年8月2日,制琴师吕官宝的女儿吕逸飞正在练习弹奏大提琴。(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李大鹏摄)
吕官宝是泰兴黄桥的“琴二代”,他的父亲吕伯健曾担任凤灵集团(当地最大的制琴企业)的技术员,后“下海”独立制作提琴。在吕官宝的记忆中,提琴制作的各种工具、配件和木材就是他童年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琴。
8月2日,制琴师吕官宝在家里的工作台内制琴。
“小提琴制作近200个工序,有360多个尺寸。作为一位独立制作师,所有的尺寸和工序都要印在脑海中。”吕官宝记得,父亲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大贝斯(低音提琴)的全部制作流程,从开料、油漆到装配,再到能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吕官宝也踏上了提琴制作之路。
8月2日,制琴师吕官宝展示自己制作的大提琴。
提琴作为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乐器,吕官宝在学习制作时先是从研究大师的作品开始,而且越来越入迷。“上世纪90年代,利用广交会、上海展会等契机,中国制琴师有机会了解世界提琴的制作工艺和先进技术。在油漆工艺、装配工艺,声音等方面,我们确实存在差距,但国际交流还是促使我们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从生产配件到制作整琴,从批量制作小提琴的“工厂”再到定制化琴的精益求精……中国的制琴师在摸索中前行。“国际顶级乐团来泰州保利剧院演出,会租借大提琴等乐器使用,当时使用过我做的琴。我们的制琴水平越来越受到国际演奏家的认可。”
8月2日,制琴师吕官宝的“宝贝”全都挂在家里。
比起技艺本身,在吕官宝看来乐感和音乐文化的熏陶同样重要。而这需要一代一代人一起努力,共同赋予黄桥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带孩子一起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各种演出;每周末带孩子到南通、上海等地学习提琴……我们希望让孩子沉浸式感受音乐。其实初衷很简单,想要制作出好琴,就要家里有人懂琴,就要自己成为懂音乐的‘艺术家’。”
如今吕官宝的儿子将小提琴作为兴趣,女儿正走在大提琴专业学习的路上。14岁的吕逸飞从5岁左右开始学习钢琴,之后又学习了小提琴和大提琴。“此前每个周末从泰兴到上海辗转10小时学琴,平均每天花6个小时练琴。这样的过程中,我知道自己会走上专业的音乐道路。也许未来会成为一位音乐老师,把音乐传递给更多孩子。”吕逸飞说。
8月2日,制琴师吕官宝的全家福(翻拍)。
(文/林恩)
(编辑: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