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一孩人口占比不足50% 2022年中国新生人口956万

【欧洲时报网】10月12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2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结合早前数据显示2022年为中国6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形势的变化引发了热议。

与上一年相比减少106万新生儿

四川每经网报道,在人口发展和妇幼健康方面,2022年中国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而2023年,这一数字可能进一步走低。

公报显示,2022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由此计算,在2022年出生人口中一孩占比为46.1%。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9。

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早前公布的人口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也是中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上海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表示,中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约为700万-800多万。”

乔杰的观点引发外界热议。人口学专家何亚福表示,2023年出生人口低于900万很有可能,但低于800万的可能性不大。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初育推迟越快

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后,导致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成为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除了备受关注的总和生育率下降,生育推迟现象也不容忽视。

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初婚推迟趋势越来越明显,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均不断提高。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逐渐提高,一孩和二孩平均生育年龄分别从2000年的24岁左右和28.80岁提高至2010年的26.65岁和30.80岁。

婚育推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近期,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现苓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盛亦男在发表于《人口研究》上的一篇论文中阐释,研究发现,教育是促使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1990-2020年,各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均表现出生育推迟的趋势,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推迟越快。

受教育程度还对育龄妇女生育推迟的影响存在孩次差异,其对初育推迟的影响最明显,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育龄妇女初育推迟越快。

此外,研究还展现出教育对初婚推迟影响的新趋势。从性别上看,比较1990年和2020年不同人群的未婚比例例曲线,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虽然教育对女性初婚的影响一直主要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即推迟女性初婚时间,但高等教育对女性终身不婚的作用开始逐渐显现;第二,低学历男性在初婚市场上处于最不利地位,且这种劣势在过去30年间呈加剧态势。

官员:当前劳动力总体还是供大于求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针对出生人口走低带来的人口负增长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结果,很多国家也都在走这个路。2022年中国人口减少85万人,主要还是由于新出生人口在减少。

人口负增长的趋势会延续吗?康义表示,这个趋势应该是成立的,但并不用太急着担心这个问题。人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与产业体系是否是相匹配的。

“当前中国劳动力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接近11年了,和我们整个产业相匹配,这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康义说。

此外,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还会延续到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积攒了30年的人口负增长能量需要释放。

原新援引相关数据指出,2022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2,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少了85万人,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8岁。一方面生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活得越来越长,年龄结构顶端的人越来越多,这是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根本原因。

原新表示,中国已经从一个“养小为主”的社会,转变成了“养老为主”的社会,而且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到2073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102,即每100个劳动力对应102个老人。但他认为,挑战中也存在着产业机遇。“人口规模依然巨大给了我们规模上的信心,这也是我们能够中外双循环的基本人口基础。”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