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在云南喜洲 让现代美学“嫁接”传统民艺

【欧洲时报网】在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四方街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一批当地民间技艺,正在现代美学的梳理和改造下,焕发新的生机。

集博物馆、非遗体验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于2022年在喜洲成立。(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陈辉摄)

田飞,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主理人,2013年从成都移居到四季如春的喜洲定居,最初经营民宿生意。

7月26日,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主理人田飞接受采访时留影。

定居喜洲后,田飞发现,大理作为白族、彝族、回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民族技艺丰富,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非遗和民艺项目。“这些民族技艺看似小众,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市场,实则符合当时生活需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田飞表示。

经过深入调研,田飞发现,一些民族技艺的从业者普遍年龄较大,如若不去挖掘梳理,很快就会消亡。于是萌生了做民艺共同体的最初设想,旨在为非遗传承人与手艺人提供平台,宣传自己,创新技艺。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2015年,田飞发起“薄技在民艺共同体”,吸引大理当地手艺人加入。在民艺共同体的帮助下,这些在地民艺项目得以建立工作室、店铺、销售渠道和体验项目,并开发衍生产品。

甲马版画、羊毛毡和手工造纸是最早入驻民艺共同体的在地民艺。以甲马版画为例,从中原地区传至云南,又至东南亚地区,原本用于祭祀习俗。但以现代美学的眼光看待,其图案和内容都十分丰富。

7月26日,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甲马版画作品。

2022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集博物馆、非遗体验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在喜洲成立。其中,历时8年漫长的搜集、整理,匠志集·甲马版画艺术馆率先亮相。经过梳理和改造,甲马版画被定义为“刻在木板上的人类学图谱”,重新走进年轻人的视野,相关体验项目和衍生产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7月26日,在大理市喜洲镇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的甲马版画艺术馆中,展示了甲马木刻画及装置作品三百余件。

而在匠志集·百工馆,现已收录的民间艺术达二十余种。尽管许多在地民艺项目尚在孵化阶段,但随着其发展脉络被逐渐梳理清晰,其历史、文化价值,将被更好的挖掘、传承、创新。“越来越跟时代、跟年轻人共通”,这也是田飞对民艺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的寄语。

7月26日,在喜洲古镇四方街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展示着游客们制作的甲马版画作品。

以民艺为链接,在喜洲十年,让田飞感触最深的,并非这里为世人称道的自然风光,而是其淳朴的人文环境。“做非遗也好,做其他技艺也好,我们都是在讲喜洲人的故事。”

作为机构发起人和主理人,田飞给自己的定位是“抛砖引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共同推进民间技艺发展。“尽管有许多障碍,我们一直希望能够链接不同的人,链接不同的文化,也链接自己,链接人与自然,这可以影响很多人。”他表示。

(文/孙黎)

(编辑:刘涛)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