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万亿市场大赛道争议连连 被“嫌弃”的预制菜是“洪水猛兽”?

【欧洲时报网】近几年,如果要问哪个产业最为红火,预制菜一度是市场最关注的焦点。但预制菜的食品健康等问题日前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特别是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备受舆论关注,同时也引发了食品销售不够透明可能产生侵权的隐忧。

舆论“风口浪尖”上的预制菜

中新网报道,10日,中消协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消费者因预制菜销售不够透明产生侵权隐忧”这一话题关注度最高。有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其在知名酒店高价订购婚宴套餐,消费后发现16道菜中近七成是预制菜,质疑商家未提前告知相关信息。还有家长称一些学校提供的预制菜午餐质量差、口感不佳,担忧影响学生健康。

“相关事件反映出一些餐饮商户或学校食堂未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及选择权,而消费者对预制菜商品在食品安全、绿色健康方面存在不信任感。”中消协认为。

案例显示,一方面,消费者难以单纯从外观分辨预制菜商品,导致消费后与预期不符而心生不满;另一方面,消费者与商家若出现争议难以得到满意的答复,更加重了对此类商品的不信任情绪。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预制菜第一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大规模讨论。

去年9月14日,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在东方甄选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谈到家乡美食时,称“你们知道什么是预制菜吗?”在董宇辉回答是“制成的半熟食品”后,王志纲称,“那种我从来不吃,那是猪狗食。”

此言一出,“专家称预制菜如同猪狗食”的词条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预制菜有大量防腐剂,原材料不新鲜质量差”,也有网友表示“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餐饮店大部分都是预制菜”。

争议之外 预制菜风口上却挤满了人

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澎湃新闻报道,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陷入争议的同时,入局者却在逐年增多,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艾媒咨询预计,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人民币,下同),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约有近7万家,仅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就超过1000家。

预制菜近年来的业绩也有目共睹。根据澎湃新闻统计的31家预制菜上市公司的上半年营收,有23家实现了增长。以安井食品为例,202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安井食品营收达到68.9亿元,同比增长30.7%,归母净利润7.35亿元,同比增长62.14%。

至于为何预制菜如此受追捧,有预制菜企业在官网展示信息称,使用预制菜每月可以降低40%左右成本。

到了2023年,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地方配备政策大量涌现,给预制菜带来了政策利好,加速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

行业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山东“齐鲁壹点”报道,一边是争议不断,一边是加速发展,预制菜的发展与舆论的矛盾点在何解?

其实,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牵头,多家餐饮企业、研究所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预制菜产品规范》,预制菜所涵盖的菜肴或主食非常丰富,一些中国民众经常食用的菜肴,如八宝粥、速冻水饺也能归到预制菜中。

但随着预制菜使用的渠道和范围越来越广,消费者对预制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营养”和“安全”是摆在最前面的两个重点,而这也是当前预制菜备受消费者质疑的两个话题。

前者需要技术,后者需要监管。

“广大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考量本质上源自对‘预制’这个概念的不信任。”四川某知名预制菜企业相关负责人陈明认为,而这需要各界一起做好消费培育,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需要监管多方发力。

“当前的舆论方向,说明预制菜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大众还需要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刘洋是中国某知名预制菜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他认为,预制菜行业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标准、定义、法规等需及时制定出台,另外也建议权威机构及时正确发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目前市场上预制菜所使用的生产执行标准数不胜数。然而,这些标准大多是“换个名字原地打转,没有往前更进一步。”高标准才能催生出高品质的预制菜。

她认为,中国应尽快针对预制菜出台一些强制标准,但在目前市场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鼓励企业、行业和地方,用更高标准去要求自己。

“预制菜发展迅速,除了生产方式、产品的优化,行业发展另一个关键是亟须建立一系列标准,这需要地方政府和行业一起努力。”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协会秘书长、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表示,目前四川正积极推动制定预制菜分类、生产、包装等地方标准,并积极鼓励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