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遇龙河上的筏工:美景配山歌,撑起家中一片天

【欧洲时报网】龙脊梯田大气磅礴,遇龙河静谧悠然。有“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县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这里山林葱郁,竹林百态,恢弘而神秘。遇龙河故事的主角便是泛舟江上的竹筏师傅们。

2023年7月29日,有“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县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这里山林葱郁,竹林百态,恢弘而神秘。(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陈辉摄)

“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

“客从哪里来,拐过了几道弯”,伴随着筏工李忠贵嘹亮的歌声,游客们穿戴好救生衣,坐上竹筏,从水厄底码头出发,缓缓向河中心驶去。和着歌声,李忠贵请游客看向两岸的景色,“山水美不美?”听到肯定回答的他撑筏更有力了些。

竹筏缓缓滑过遇龙河的水面,清风拂面,歌声再次响起。“唱山歌嘞,这边唱来那边和”,今年59岁的李忠贵唱起山歌来底气十足,张口就来。自1999年遇龙河景区开发伊始,李忠贵就在水厄底段做筏工,是遇龙河上的第一代筏工。“山歌是不用学的,从小唱到老”,他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因为山歌唱得好,我还被选中上过综艺节目哩!”

7月29日,四十多公里长的遇龙河两岸浓缩了桂林山水的精华,是桂林最有诗意的山水画廊。

骆驼过江,雄鹰展翅,美女梳妆……接连入目的美景,颇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绝美意境。“这座山像一只玉兔,后面跟了一只乌龟,阳朔的山水见证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年轻的筏工李承福向游客介绍,“有些景点的故事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还有些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慢慢挖掘出来的。”

“遇龙河,我们的母亲河”

已经撑竹筏11年的李承福,中学毕业后曾去广东打工。“当时读书不好,就进厂‘打螺丝’”。收入微薄、前途渺茫,遇龙河发展起来后,他决定回到家乡。“遇龙河就像一个水上扶贫车间,照顾两岸的村民,让我们不用背井离乡也能赚钱。”

7月29日,小小竹筏画中游,遇龙河上竹排划开水面,泛起一片片涟漪。

如李承福所述,遇龙河景区从业筏工均为沿岸村民,河上6个码头,每天有上千名筏工在此忙碌,人均年收入可达3.5万元(人民币,下同),河流两岸因旅游受益民众约2.25万人。

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同时,当地还因地制宜动态调整筏工上岗制度,兼顾农业发展。“我们实行轮班制,保证撑筏、务农两不误。”李承福介绍道,“淡季的时候回家务农,有客人了就给我们打电话来撑筏。”

7月29日,正值暑期,人们来到遇龙河坐上竹筏,在碧绿无比的遇龙河上漂流。

“水厄底码头有400多个师傅,平均每人每天能撑5-6次。”吃上旅游饭的李承福对此感触颇深,“如果游客量特别多的话,可能还会再稍微增加一点。撑的多就赚得多嘛。”

“大王叫我来巡山”

夕阳西下,撑完当日最后一程筏,李忠贵和李承福准备收工回家,去迎接他们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小孩子在家门口坐着,看到老爸回来了,我就吆喝他一声‘走了!去游泳!’他就向我冲过来。”结束了一天撑筏,身体的疲累也掩盖不了李承福回家的幸福感。“当年选择回家乡,也有家庭的原因。小孩那么小,让他做留守儿童,我心里不舒服。”他很庆幸自己当时的抉择。

7月29日,在遇龙河漂流,感受刘三姐与阿牛哥竹筏相遇的浪漫,是游客们必要的打卡项目之一。

“我小孙子今年五岁了,我每天回家他都让我唱《大王叫我来巡山》,我现在可熟悉了。”李忠贵说着又亮起了歌喉,“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转一转”,一曲刚了,他又不自觉地唱起为小孙子改编的新曲。

“看着不同的游客分享着同样的风景山水,我们累并快乐着。”李承福笑言。这一老一少两代筏工见证了遇龙河的开发与保护,他们撑起了渡客的筏,也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

(文/朴落沐)

(编辑:夏莹)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