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这位“老”传承人何以吸引时尚设计师扎根苗寨?

【欧洲时报网】踏入“舞水云台”工坊,织布机来回飞舞的梭子声、三五成群的绣娘们谈笑声,在这间几十平米的工坊里回响。出自绣娘们之手的刺绣作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将从这里远销世界各地。

7月11日,贵州非遗传承人龙禄颖(左)查看工坊里绣娘的作品。“舞水云台”的民族工艺品就业扶贫工坊,环抱于青山之间,坐落在距离施秉县城几公里外的桃子湾工业园区。工坊的负责人名叫龙禄颖,是当地州级苗族刺绣传承人。(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卞戈摄)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重点培育特色苗族刺绣产业园,以“公司+实训+农户”的组织方式,有效带动上千余名农村和易地扶贫安置区苗族妇女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舞水云台”的民族工艺品就业扶贫工坊便是其中代表。

“舞水云台”环抱于青山之间,坐落在距离施秉县城几公里外的桃子湾工业园区。工坊的负责人名叫龙禄颖,是当地省级非遗苗绣代表性传承人。

7月11日,绣娘们正在一针一线绣制各自的作品。

1968年,龙禄颖出生在施秉县一个偏僻的苗寨里,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绣。2005年,龙禄颖决定发动家乡的姐妹,沿袭千年的苗绣和创作题材,把它们变成当地经济发展的造血细胞。

在工坊的墙上,挂满了工坊自创立以来发展的照片。

据龙禄颖介绍,从最初仅有8名绣娘,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省内集刺绣生产、销售、研发、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观光策划为一体的民族品牌企业。同时,还成功孵化出了苗疆绣业有限公司、漂城苗绣坊、凯里市舞水云台苗绣坊三家微型企业和施秉县双井镇艺达刺绣合作社。

7月11日,龙禄颖(左)与工坊里的绣娘交流。

龙禄颖每年带动700余名绣娘就业。时至今日,她已经带动1297名绣娘就业,工坊年产值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现在的千万元(人民币,下同)。

据悉,这里销往海外的产品产值达400万元。“我们接收到的海外订单多数来自美国、迪拜等国家和地区。”龙禄颖说。

7月11日,工坊内的绣娘们正在绣制各自的作品。

“皱绣、破线绣、打籽绣......”龙禄颖细数着贵州的20多种苗绣绣法,“苗绣精湛,作品色彩丰富,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我想这些是吸引更多人关注的原因。”

龙禄颖公司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对苗族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加入其中,既有来自欧洲的设计师翠翠,也有学成归来的留学生王雨楠。

7月11日,工坊内的一名绣娘正在布上刺绣燕子图案。

“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开阔自己的眼界。”在龙禄颖看来,唯有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到苗绣中,才能让这项传统的非遗刺绣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7月11日,位于贵州施秉县的“舞水云台”民族工艺品就业扶贫工坊内景。

如今,精妙的苗绣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危险。如何缩小乡村绣娘与广大市场间的信息鸿沟,如何进一步扩大苗绣知名度是龙禄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加入进来,集合大家的智慧增强苗绣商品属性,推动苗绣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乃至国际大舞台。”龙禄颖说。

(文/陈辉)

(编辑:秋狸)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