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比利时设计师翠翠在北京的工作室内展示其设计的苗绣元素时装。(图来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欧洲时报王欧摄)
【欧洲时报网】近日在意大利举行的米兰时装周上,44件含有贵州苗绣元素的设计时装轮番登上舞台,其精美的纹样图案与细腻的手工工艺,让人们将目光聚焦在这项来自东方的技艺上。
8月10日,比利时设计师翠翠在北京的工作室内展示其设计的苗绣元素时装。
锁绣、绞绣、双针绣、破线绣......在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位于中国贵州东部的施秉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其中苗族占总人口超52%。苗绣作为当地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现已出口欧美及中东等海外市场,并带动千名绣娘就业。
8月10日,比利时设计师翠翠在北京的工作室内阅读苗族古诗。
关于施秉苗绣走向海外的故事,不得不提到一位来自比利时的设计师。
比利时艺术家和设计师翠翠(Jehanne de Biolley)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因为喜欢翠鸟,给自己取名为“翠翠”。
8月10日,比利时设计师翠翠展示其设计的苗族元素装饰。
在翠翠家中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一本700多页的《苗族史诗》。里面记载着远古时代的中国苗族先民,对天地形成、万物起源、民族出现及其迁徙演变等的认识与记忆。
7月11日,在龙禄颖苗绣工坊展示大厅内,展出着根据苗绣技艺和图样制作的文创产品。
在她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苗绣作品。从大大小小的抱枕花样,到服饰上的花式图腾,这些元素里藏着翠翠对贵州施秉的热爱与倾诉。
2006年,苗绣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以优雅、精致著称,它是苗族文化的载体。
7月11日,在龙禄颖苗绣工坊展示大厅内,展出着根据苗绣技艺和图样制作的文创产品。
“2021年,我在贵州施秉县认识了苗族刺绣传承人龙禄颖,进一步了解了有千百年历史文化的苗族。借助视频等载体,我从不同的视角,更深地理解了带有中国艺术特色的历史文化。”翠翠介绍。
7月11日,在龙禄颖苗绣工坊展示大厅内,展出着传统和现代的苗绣制品。
近年来,施秉县重点培育特色苗族刺绣产业园,引进特色民族文化加工企业6户,集刺绣“研、产、销”、非遗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园区采取“公司+实训+农户”的模式,有效带动2000余名农村和易地扶贫安置区苗族妇女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7月11日,龙禄颖(左)与海归设计师王雨楠讨论苗绣服饰设计。
在贵州施秉,翠翠了解到龙禄颖创办的妇女就业创业基地,专门组织下岗职工、农村妇女学习传承苗绣技艺。绣娘们可以在在这里领取花样在家刺绣,补贴家用。翠翠敬重时尚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以及背后中国女性的力量。翠翠说:“女孩子经济独立很重要。我很倾佩有人能为当地妇女提高经济收入,所做的切切实实的贡献。”
7月11日,在龙禄颖的现代化苗绣生产车间内,机器正加工机绣制品。
采访过程中,翠翠特意介绍了自己设计的蝴蝶项链。“蝴蝶妈妈”出自苗族神话传说《苗族古歌》里,是苗族人母亲的象征。当地人常常把它绣在婴儿的襁褓上,以此祈愿“蝴蝶妈妈”守护孩子。“除了蝴蝶,我还会把太阳、月亮当作设计元素。”翠翠喜欢把带有故事性的元素当作设计要素,时间久了,它们也形塑了翠翠的设计理念。
7月11日,在龙禄颖的现代化苗绣生产车间内,绣娘正操作仪器,生产机绣制品。
翠翠特意把苗族古歌译成英文,印在她自己设计的丝绸服饰上。在她看来,这些胸前印着“苗族史诗”的衣服,不应只出现在贵州的山区,她们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非遗的代表,还要走进都市,成为文化潮流。
7月11日,龙禄颖(右)向海归设计师王雨楠介绍其机绣制品。
翠翠憧憬着,年轻人穿着施秉苗绣走在热闹的北京三里屯、浪漫的法国香榭丽舍。每当有人问起来,就可以向对方介绍苗族的古歌,施秉的苗绣。
2023年7月,为表彰翠翠在中比文化交流中所做的贡献,比利时驻华大使高洋代表比利时国王向翠翠授勋。
7月11日,在龙禄颖的现代化苗绣生产车间内,绣娘正操作仪器,生产机绣制品。
在时尚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潮流终归是对真实自我的认可。“苗绣艺术可以成为一种Slow fashion,一个‘trend’,一直流传下去。”翠翠觉得,时尚的力量,不仅助力文化的传承,更能切实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文/陈辉)
(编辑:文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