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中国网民常戏称围观热点的自己为“吃瓜群众”,眼下最大的“瓜”无疑是许家印和恒大。许家印“进去”了,恒大从债务中“走出”来的前景也更晦暗,接下是“大而不能倒”,还是快速走向破产清算,都不好消化。毕竟2.4万亿的债务过于夸张,这笔钱能买4亿根爱马仕皮带,能造48艘福建舰航母,如果摊到中国14亿全体群众头上,就是每人1700元。
律师:许涉及问题复杂,可能关联多个罪名
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根据恒大集团的公告可以看出,有关部门是向公司发出了明确通知,并且定性许家印为“涉嫌违法犯罪”,并被采取了强制措施。一位刑事法律专家向记者表示,一般在有有关部门通知的情形下,所采取的强制措施很可能与之前境外媒体误传的“监视居住”有所不同。
9月28日,湖北宜昌,股民展示恒大系股票、许家印相关信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么,什么是强制措施?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周兆成律师为成都每经网解读称,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中国的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这五种措施是依照强制力度由轻到重的顺序依次排序的。”
周兆成说,如果被刑事拘留,应该会羁押在看守所。刑事拘留最长不得超过37天,逮捕后被羁押期限一般也不得超过2个月。
这个阶段,也可以委托律师去会见,如果有证据证明自身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公安机关也可以变更强制措施办理取保候审。
“对于许家印具体涉嫌什么犯罪,目前还不清楚,如果因为许家印的犯罪对恒大以及投资者造成损失,许家印未来除了存在刑事责任外,民事赔偿责任也是逃不了的。”周兆成说。
上述刑事法律专家表示,在前期证监会对恒大地产立案调查、公安部门对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大背景下,许家印涉嫌违法犯罪这个结果应该不会出乎太多人的意料,社会舆论之前关注的更多的是“什么时候”采取行动。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判断,他所涉及的问题很可能跟多个罪名都有关联,非常复杂,可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厘清。
一位公司治理领域的资深观察人士表示,许家印此前在2021年公开高调宣称“不许一个人躺平”“我可以一无所有”等口号,但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和报道来看,许家印和公司在事实上却说一套做一套,处处试图“躺平”,将化解各类问题和矛盾的包袱扔给社会,还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
恒大债务重组更加艰难 经营前景不容乐观
为避免走到破产清算,恒大很早便启动了境外债务重组,并在今年3月发布拟议的境外债务重组公告。根据公告,恒大公布的191.49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提供了三个选择给债权人,都需要发行新票据:第一,用新票据按1:1替换旧债,新票据期限为10至12年。第二,转换为期限为5至9年的新票据,转换为恒大物业、恒大新能源汽车或恒大上市股票挂钩的股权挂钩票据构成的组合。第三,上述两者的组合。
而中国恒大早已经资不抵债。广州南方网报道,据财报显示,2021年度,中国恒大总资产约为21071亿元(人民币,下同),而总负债为25802亿元,净资产约为-4731亿元;2022年度,中国恒大总资产约为18383亿元,总负债约为24374亿元,净资产约为-5991亿元。
恒大债务重组接连受到重挫。9月22日晚。中国恒大集团发布境外债务重组更新信息。公告显示,自今年3月22日以来,恒大集团的销售情况不如公司预期。基于公司目前情况以及与其顾问及债权人协商,公司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建议重组的条款以匹配其客观情况和债权人诉求,债务重组会议将不举行。
在债务重组会议无限期推迟后,中国恒大9月24日晚间又公告,鉴于附属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正在被立案调查,集团目前的情况无法满足新票据的发行资格。
恒大集团实控人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无疑将让重组更加艰难。
据广州《21世纪经济报道》,一位熟悉跨境重组的会计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表示,目前来看恒大集团的境外债务重组恐怕会因为许家印以及部分高管涉嫌违法犯罪的情况面临重大的变数。但不管是境内还是境外,重组成功还是清盘,相信都有充足的法律途径供境内外债权人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追索许家印等人的责任,同时监管部门也很可能会根据许家印等高管违法犯罪和后续追查情况,依法追究其责任。
重组推进困难,恒大是否会走向破产?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恒大是否会最终走向破产,是否进入破产清算不仅仅是企业经营问题与法律问题,还需要考虑“保交楼”等社会问题。在“保交楼”问题没有切实解决方案前,恒大要正式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不太现实,不过其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目前,各方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来寻找解决方案,包括重新协商债务重组条款、寻求新的投资人、出售资产等。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当前困境,破产可能性将会增大。”柏文喜进一步指出。
如果破产会否影响保交楼?
许家印被抓,是否会影响恒大的经营、偿债、保交楼呢?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律师指出,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并不等于恒大就一定会全面破产。恒大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的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对于买了恒大烂尾楼的购房人,以及投资了恒大的投资人,需要密切关注恒大接下来的走向,但是也不要过于忧虑。
香港中通社报道,中国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春生指出,恒大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过度杠杆,业务泛多元化,致使它的债务积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非常巨大的压力。因此在经济下行遭遇寒冬的情况下,或行业遇到挑战的情况下,就会发生“企业爆雷”。
刘春生说,房地产业多高负债经营,恒大公司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比较大。从长远来看,出生人口增速正在下降;房住不炒政策的溢出效应等,都可能是恒大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涉及到破产的话,会进行破产重组,可能会有其他企业接管恒大资产。刘春生认为,如果接管,可能会对正在建设中的一些楼盘,做到收尾而不致烂尾。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可能都会想一些办法尽量避免楼盘烂尾。
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时事评论员刘澜昌认为,恒大“资不抵债”数额巨大,在过去两年,一直传出有国企给予部分贷款予恒大经营,但始终“尾大不掉”,形成今天的局面。
刘澜昌表示,恒大许家印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可能涉及走资行为、以不良手法向银行回佣等,有关部门在掌握足够证据后进行处理,也是为后续影响减至最低,以消费者利益为重的表现。
行业专家:碧桂园“不会成为第二个恒大”
北京《新京报》报道,碧桂园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近期发布致歉函,为2023年上半年预计亏损、公司流动性压力向客户、投资者、合作伙伴等致歉。此前,碧桂园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称,预计上半年将亏损450亿元至550亿元。大额亏损引发市场关注,公告中,碧桂园对亏损原因作出解释,并承认了此前对市场的误判。
克而瑞数据显示,近六年,以权益销售金额计,碧桂园的销售规模始终位于行业前三名,其中有多年居于行业首位。在昔日对手恒大、融创皆因流动性危机沉寂后,碧桂园的风吹草动更为市场所关注。
困境之中,碧桂园正在积极自救。而在行业专家看来,尽管碧桂园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恒大类似,但“碧桂园不会成为第二个恒大”。
“公司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碧桂园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尽管如此,公司始终在积极自救。
据碧桂园介绍,面对行业整体极端困难的局面,公司采取四大措施自救:竭尽全力保障公司现金流安全,加快销售回款和应收债权回收,积极拓展融资,努力盘活大宗及难去化商业类沉淀资产。
同时,公司最大限度削减支出,以销定产,严控无效产能、压降各项非核心非必要的经营支出;加强费用管控,除刚性费用外,其余费用尽量适用归零原则;精简组织架构,高管带头降薪,严控销管费用,销管费用占收入比例自2017年到2022年连续6年下降。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尽管碧桂园面临的很多问题和恒大类似,但“碧桂园不会成为第二个恒大”,“从2019年起,碧桂园已经开始管控风险,有意识地‘踩刹车’,风险是相对可控的。与此同时,一系列新政策有望出台,有助于提振全行业的信心。销售端回暖,将为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基础。”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