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9月24日至25日,以“崇道尚德·与世偕行”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江苏句容茅山举办,海内外道教界代表、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士等500余人与会。被誉为道教界文化盛举的国际道教论坛已成为道教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是国际性道教文化交流盛会、展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平台。
“推动世界道教徒团结合作”
新华社报道,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24日在中国江苏省句容市茅山开幕,世界道教联合会在此期间成立,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个道教组织成为世界道教联合会创始单位会员。
9月24日,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开幕式暨文艺演出在江苏镇江举行。(图片来源:中新社)
世界道教联合会是中国道教协会为响应各国道教界呼吁而发起成立的。它是由各国(地区)道教团体、道教宫观、道教相关机构及信仰道教或热爱道教文化的知名人士自愿结成的国际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以继承发扬道教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世界道教徒团结合作,推动道教时代化、国际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和平发展为宗旨。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自2011年国际道教论坛开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代表陆续提出,希望中国道教协会牵头成立一个得到各国道教徒广泛认可的国际性道教组织,从而团结和联系全世界道教徒,推动世界道教资源整合共融。如今,世界道教联合会应运而生。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后,将加强组织建设,加快吸纳新会员;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开展会徽征集活动,增强会员凝聚力和归属感;启动道经翻译计划,夯实道教国际化交流基础;启动东、西方道教交流项目,增进世界道教徒团结和友谊。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世界道教联合会理事长李光富表示:“世界道教联合会的成立,是全世界道教界长期交流交往的结晶,是中国道教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将进一步推动世界道教徒团结合作,促进道教国际传播。”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高澄表示,成立世界道教联合会,不仅是全体道教界的盛事、喜事,更是几千年道教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于推动古老道教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发来贺信,向论坛召开和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表示祝贺,向出席论坛和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大会的嘉宾致以问候。
本届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协办,主题为“崇道尚德·与世偕行”。论坛期间召开了世界道教联合会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世界道教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当选为理事长。世界道教联合会是由中国道教协会发起成立,由各国(地区)道教团体、道教宫观、道教相关机构及信仰道教或热爱道教文化的知名人士自愿结成的国际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目前有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个创始单位会员。
应对生态危机的道教启示
中新社报道,《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思想向来强调天与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道教思想的视角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日益严重的气候、生态挑战?这些思想对全球性议题提供了哪些参考和启示?
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上,宗教史学者、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研究人员陶金表示,道教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蕴含的深刻生态观、文明观为当今全人类面临的战争冲突、疾病流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方向。他分析,这一整套思想体系乃是基于“道”与“气”的宇宙论思想。自然与人类共享“道”“气”,这是《列子》所说的“天地万物与我并生”,《太平经》也提到“故道德连之,使同命”。“同命”不仅意味共享血脉,更意味共享命运。在这样的认识下,道教提出了“齐同慈爱,异骨成亲”。人类与万物是同一身体的不同有机组成部分。这便是一个包含了人类,但不限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换言之,保护自然,也是保护我们自己。认识到“一体”的思想,将加深我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感情,由此成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与情感基础。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吉宏忠认为,道教思想的精髓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中华文明经历过许多极端气候的挑战,即便如此,中国文化中的自然观也未曾做过大的调整,而是一贯地强调平衡、协调和共生的理念,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当代道士日常:“自是人间修行客”
如今的道士是否仍在闭门苦修?道教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怎样的?有道长分享了当代道士的修行日常。
身着白色粗布道袍,发髻高挽,白袜绑腿……这是出家30余年施清纯道长的日常装束。他既是浙江金华山黄大仙祖宫住持,还在浙江道教学院老子修真院当“老师”。“不管盛夏深冬,我都是每天4点起床,先打坐两小时,再开始其他工作。”早晚功课、日常诵经,无论刚出家,还是如今当了住持,施清纯坚持“基本的修炼不可荒废”。作为修真院的“老师”,他常举办一些关于道家思想的研讨互动,“这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共通点”。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江苏茅山道院住持杨世华道长说,道教是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让修行者有了更多身份。“一些道友从事道教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一些专研针灸、正骨、保健治病,还有一些学习音乐艺术。”杨世华认为,仅专注自身的修行方式已逐渐式微,当代道士的修行与社会紧密结合。“一个道士,也是一个社会中的人。”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