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9月25日报道】“世界诗人大会是全世界诗人的一场对话盛宴,每年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相聚一堂,虽然他们语言不尽相同,也都带着不同的文化印记,但这种民心相通的碰撞和交流,会给诗人们带来新的思考,打开新视野。”即将带领中国诗歌代表团参加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的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徐伟锋(诗人北塔)向记者分享。
2023年9月19日,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中国诗歌代表团启程活动在北京举行。(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 摄)
在徐伟锋看来,文学是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语言,文学交流是与世界对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学传统各具特色,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文化多元,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思考写作才更有时代意义。”
据介绍,世界诗人大会(World Congress of Poets)成立于1969年,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国际诗歌组织。“全世界诗人每年会在这里集合交流诗歌及思想,这是全球诗歌界的‘奥林匹克大会’。”徐伟锋说。
交流让文化更多元
徐伟锋2006年起便带领中国诗歌代表团参加世界诗人大会,见证了中国诗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重要一环的过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徐伟锋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学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国际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诗歌风貌,还可以用诗歌这种方式交心、交友、交流。”
徐伟锋分享,中国的诗人凭借着谦虚、包容、好学的特质,不仅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学习和互鉴的过程中用融通中外的语言展示着我们的文化,为世界诗歌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他还表示,如今,每年的世界诗人大会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海外诗人对中国诗歌的需要和好奇。
2023年9月19日,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徐伟锋(诗人北塔)接受记者采访。(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 摄)
翻译让你我仿若比邻而居
“文化及文学的国际交流,离不开翻译。”作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秘书长,徐伟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翻译诗歌,他最初是将海外作品翻译成中文,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近十年来,我更多的则是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推到海外。”
2023年9月19日,中国诗歌代表团成员在启程活动现场交流。(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 摄)
徐伟锋坦言,其实海外的诗人和作家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和现代诗歌都很有兴趣。“我主张翻译者要更多的保留输出语的文化元素。”徐伟锋对诗文翻译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让海外读者在作品里看到中国元素,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叙述方式和修辞,满足他们对与中国文化的好奇。”
“当然,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文学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注释让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让他们对中国诗歌、中国文化有探索的兴趣,这样也能感受到中国诗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海内外文化深层交流,这才是翻译的价值所在。”徐伟锋强调。
“这次出访欧洲的活动,我们会和意大利作家联合会签订协议,把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意大利文在当地出版,同时在中国也会出版意大利诗人的作品。让诗歌成为对话的工具,通过翻译将文学‘带出去、带进来’,以己为桥,贯通中西,让中国文学与世界读者遥远而亲密的连接在一起。”在徐伟锋看来,这便是文化双向交流的意义。
据悉,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于9月23日至28日在意大利、希腊、马耳他等南欧三国举行。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