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中国“70后”正部级官员崭露头角 知识化专业化进一步加强

今年以来,中国“70后”正部级官员开始崭露头角。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测评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白智立接受采访时指出,“70后”省部级官员尤其是省级党委常委人数在增加,反映出代际更替正在不断进行。

中新社报道,据《中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刊文梳理,5月,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泽进京履新,出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首任局长。生于1970年9月的他,成为中国首位“70后”正部级官员。同月底,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阿东进京履新,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生于1970年11月的阿东,成为全国第二位“70后”正部级官员。

除这两位“70后”正部级官员外,更多的“70后”省部级官员分布在全国各省党委常委层面以及各部委中。

白智立认为,年龄是晋升的重要考量因素,未来五年,1965年至1975年出生的官员将成为中国省部级官员的主要群体。

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年轻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着眼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培养选拔一定数量规模的优秀年轻干部”。

此后,“70后”省部级官员日益增加。仅以省级党委常委为例,去年全国省级党委换届后,“70后”省委常委至少已近70人,占比接近五分之一。据统计,从任职经历看,在成为省部级干部之前,他们的主要工作经历多是在国家部委、地方党政机构,央企、国企,以及金融机构。这其中,至少30余人主要工作经历是在地方党政机构。

除了省委常委,“70后”副省长也在增多。据今年1月底媒体报道,当时全国31个省份中,29个省份共迎来58位“70后”副省长,其中包括16位女性。另外,在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层面,据不完全统计,“70后”省部级官员至少有10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刘俊生认为,影响“60后”晋升的几个重要因素之一是学历,官场对学历的重视程度超出想象,“60后”省部级领导最终学历中,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位合计占比超七成。

与“60后”省部级官员群体相比,“70后”省部级官员知识化、专业化进一步加强。据不完全统计,60多位“70后”省委常委中,至少有55人拥有硕、博士学位,其中超半数拥有博士学位,不少人第一学历即毕业于知名高校。从种类看,经济学博士、工学博士占比最高,两者合计占比过半,其次是管理学博士和法学博士。而在硕士学位层面,管理类硕士学位占比最高,约40%。

在学历之外,相较此前的官员,“70后”官员经历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胡晓东认为,“70后”干部自身也因此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

白智立认为,“70后”官员走出国门的机会更多,有助于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据悉,60多位“70后”省委常委,在担任党政干部期间,至少十余位曾赴欧美等国求学或培训。

胡晓东指出,在任官员出国求学或培训,其实也是因为组织部门的培养制度日益完善,“70后”官员是在相关人事制度建立及健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包括干部异地交流制度、基层锻炼制度、培养培训制度、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等。一个人要想走上高级领导岗位,经过这些制度的锻炼,其能力和水平将得到快速提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增强整体功能,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年龄结构,改善专业结构,完善来源、经历结构,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

(编辑:文耕)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