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金融管理部门公布重磅“罚单” 蚂蚁、腾讯被罚释放啥信号?

【欧洲时报网】 金融管理部门近日公布了对蚂蚁、腾讯两家大型平台企业的重磅“罚单”。此次金融管理部门对平台企业开出的重磅“罚单”,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蚂蚁、腾讯领百亿罚单

《北京商报》报道,7月7日晚,蚂蚁、腾讯合计被罚上百亿的罚单,又一次刷屏了金融圈。当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齐齐发文称,“目前,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与完成整改一同公布的还有巨额罚单。其中,蚂蚁集团及旗下机构因过往年度在公司治理、金融消费者保护、参与银行保险机构业务活动、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履行反洗钱义务和开展基金销售业务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人民币,下同);腾讯也不轻松,因违反机构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支付账户管理规定等11项违法行为,旗下财付通公司被央行罚没近30亿元。

中新社报道,7日晚间,蚂蚁集团发布公告:自2020年以来,蚂蚁集团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各项整改,目前已完成相关整改事项。今天,蚂蚁集团收到金融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将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未来,蚂蚁集团将恪守使命与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继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努力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群体做好服务并创造更大价值。

另据《北京日报》报道,7月7日晚间,腾讯控股公告称,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关于其决定对财付通在中国内地提供支付服务方面的过往监管不合规行为处以约人民币29.9亿元的罚款。公司相信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将转入常态化监管,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并支持、鼓励平台企业持续提升金融普惠性。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也发布公告称:今天,我们收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财付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对此,我们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和落实,严格执行相关决定。

罚单背后鼓励政策不变

此次罚单金额虽大,但在业内看来也符合预期,靴子落地的背后,意味着相关企业的整改完成,新业务拓展也有望步入新轨道。

正如三大金融管理部门所称,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初步形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发展与监管制度框架,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2020年11月以来,从依法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金融管理部门督促指导蚂蚁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平台企业全面整改金融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

除了此次开出的罚单以外,金融监管部门也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此外,针对以往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金融管理部门近期也对邮储银行、平安银行、人保财险和财付通公司等实施了行政处罚。

不过,罚单背后鼓励政策仍然不变,常态化监管将持续深入到平台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之中。

正如三大金融管理部门所称,下一步,仍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常态化监管水平,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确保同类业务适用同等监管规则,实现公平监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平台企业持续提升金融普惠性,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增强国际金融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

紧接罚单之后,蚂蚁集团迅速发布公告进行了回应,称“自2020年以来,蚂蚁集团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各项整改,目前已完成相关整改事项。今天,蚂蚁集团收到金融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决定书,我们对此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并将进一步夯实合规治理水平”。

针对此次罚单,北京商报记者另向财付通方面采访,随后,财付通公司回应称,“收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财付通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对此,我们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和落实,严格执行相关决定。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日常执法检查安排,对财付通开展检查并对财付通整改工作作出了具体指导。财付通全面对照人民银行要求,落实不打折扣,目前已完成自查整改,支付业务合规经营能力得到提升。”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此次监管罚单,标志着互联网平台金融整改的结束,接下来进行常态化监管;另外,靴子最终落地对蚂蚁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也会起到一定激励和警示作用;此外,说明平台的产品和相关业务在目前阶段基本上都已经比较合规。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大型平台的整改周期较长,且具有复杂性,其落地一方面给平台企业的经营敲响警钟,应当将合规作为经营底座,充分细化业务分类及管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型平台的整改已告一段落,未来将汲取经验,在整改过后的合规框架下稳健前行。

业内预测平台上市或迎窗口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改进度的披露,也让业内对金融科技公司上市的进展尤为关注。

业内猜测,随着监管靴子落地,伴随着国家对于平台经济监管态度的转变,蚂蚁重新回归资本市场或不再遥远。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说道,“对于蚂蚁来说,接下来的重要一步可能是申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再之后,上市进程也有望重启”。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指出,“此次罚款对于蚂蚁集团是件好事,是对过去问题的一个了断,意味着蚂蚁集团相关问题的整改已经基本完成,未来只要符合常态化监管要求,就可以正常经营。尤其是当前蚂蚁集团重启IPO方面,重启后蚂蚁集团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当前蚂蚁集团的业务多元化进度有所遏制,但介于蚂蚁集团依然占据重要的支付端口,未来重启多元化问题不大”。

事实上,早在2022年底,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议,在进一步明确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政策中,曾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加快平台企业境外上市‘绿灯’案例落地”“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实施”。

苏筱芮认为,2023年上半年,宏观环境逐步回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对于承载着民生消费的平台型企业迎来发展利好。结合此前“红灯”“绿灯”都要开的提法,在整改过后落实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各项举措,在提振消费、扶持小微企业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平台型企业,预计有望重新回归资本市场。

实际上,目前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申请已经在批量提交。据厚雪研究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包括邦盛科技、第四范式、百望云、连连数字、分蛋科技等,已有约10家金融科技公司在A股、港股或美股递交了招股书,准备冲刺上市。

于百程认为,这或许意味着,随着监管的逐步明确和落地,互联网贷款、个人信息“断直连”、数据安全与治理、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等问题的整治告一段落,金融科技公司的上市融资迎来了窗口期,进入常态化阶段。不过,目前冲刺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业务模式与以前有所不同,既不是单纯的助贷,也不是传统金融软件服务商,更多偏向于金融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或SaaS/PaaS平台。

(编辑:李朔)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