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了不起的大使”:“熊猫外交”一甲子

旅美大熊猫“丫丫”近期回到中国,有关大熊猫的话题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中新社旗下《中国新闻周刊》最新一期文章,梳理了新中国“熊猫外交”走过了起起伏伏的60多年。

中新社报道,文章引述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的话称,大熊猫作为一种世界公民、环保象征物,仿佛是专门为了这项崇高使命演化成这般模样的。这种动物有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所有看见它们的人。

文章梳理了新中国“熊猫外交”走过的历程。1957年5月12日,应苏联多次所请,大熊猫平平乘专机飞往莫斯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宝首次作为友好使者远赴国外。

1958年,奥地利动物商人海尼·德默尔受托,为芝加哥动物园购买或交换一只大熊猫,中方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向美国当局申请大熊猫进口许可时,却遭美方拒绝。

德默尔选中的大熊猫碛碛转而以“Chi-Chi”(又写作姬姬)之名落户伦敦动物园。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现名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设计Logo时需要找一个表达濒危概念的符号,选中的大熊猫形象原型就是姬姬。

1972年被美国人称为“熊猫年”。这一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了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2月25日离京前,美方对获赠大熊猫几乎不抱希望了,但周恩来总理指着香烟盒上的大熊猫与美国前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的对话,成为历史经典场景。4月16日,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乘专机抵达美国。

1972也是日本的“熊猫年”。这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与中国签订恢复邦交的联合声明,同时获赠大熊猫一对。

大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华,中国赠送大熊猫,成为此后十年中国外交的“标准程序”。

英语中有个词叫“Panda Hug”,特指憨态可掬、有感染力的“熊猫式拥抱”。对于成长于70年代的很多美国人来说,熊猫就是中国。今年61岁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写道,当时落户东京的熊猫兰兰和康康名气非常大,几乎仅次于首相田中角荣本人,“相信那一代东京人都有诸如这样的印象的”。

揭开大熊猫国际交流新篇章的,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奥运会前夕,美国方面非常希望中国能送大熊猫去洛杉矶展出,称这对美中友善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促进。这年7月13日,大熊猫迎新和永永飞抵洛杉矶动物园,引起轰动。

随后,一股大熊猫展览热潮在全球各地兴起,多国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纷纷为本国“公关”,请求中国赠送或借展大熊猫。

一些环保组织开始担心频繁借展会影响大熊猫的正常繁殖活动,或导致变相捕捉。中国动物园协会理事会于1988年通过了《大熊猫出国展览的规定》,其中包括:“提供展览的大熊猫应是6岁以下、18岁以上;是完全失去繁殖能力或完成当年配种,不影响未来繁殖任务的雄性大熊猫。”

大熊猫的短期租借模式走到了尽头,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正在酝酿中。

1992年,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启动,探索国际合作研究方案。第一个合作方是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此后,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动物园纷纷与中国开展了大熊猫合作研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严重损毁,为了安置大熊猫,中国对外合作迅速增加。

牛津大学的凯瑟琳·白金汉博士领导的小组以中国新一轮“熊猫外交”为研究课题,在《环境实践》期刊发表了论文。课题小组认为,通过大熊猫获得软实力是中国所感兴趣的,“熊猫外交”注定会增长。

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和生物保护研究所主管史蒂文·蒙福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在几代科学家和动物保护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营养、繁育、遗传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大熊猫成为“了不起的大使”,有助于激发和提升人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连接世界各地的人们。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