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93岁“敦煌女儿”常沙娜被授予了新头衔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赵晨曦5月9日报道】“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开幕式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颁授仪式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93岁的常沙娜正式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最高荣誉称号。

活动现场,一部纪录片回顾了她的传奇人生。

2023年5月8日,常沙娜(右)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 当日,“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开幕式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名誉会长颁授仪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自特约记者李大鹏 摄)

常沙娜1931年在法国里昂出生,她的名字,便是由流经里昂的母亲河之一音译而来。

她是“敦煌艺术保护神”常书鸿之女。1935年秋天,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前,常书鸿发现了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一向倾情于西洋艺术的他被中国古代艺术的绚烂辉煌深深震撼,他决心离开巴黎,回国寻访敦煌石窟。常沙娜也跟随父亲到了敦煌,少女时期的她跟随父亲临摹敦煌历代壁画,后来跟随父亲守护千年艺术宝库莫高窟。

她也是林徽因目前唯一在世的弟子。1950年她留美归来遇到恩师转向工艺美术设计专业,用一生为新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留下绚丽的色彩。1952年,她为首次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设计礼品,大胆地将敦煌的鸽子元素运用到工艺美术设计中,设计了《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和丝巾国礼。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她主持设计“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纪念雕塑。不仅如此,人民大会堂、宣武教堂、首都机场、中国大饭店等一大批不同年代地标性建筑的装设设计和壁画创作,都有她参与的身影和她笔下的敦煌元素。

2023年5月8日,参观者走进展厅欣赏藏品。

作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年过九十的她也依然坚持设计工作,并编写与敦煌绘画艺术相关的书籍,她把敦煌视为永远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永远的敦煌少女”。

“大家都说我是你们的老院长,对我十分礼遇,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没做好,受之有愧!你们称呼我一声‘常先生’,我相信你们也一定会坚守着常沙娜的啰啰唆唆、唠唠叨叨,要把中国的工艺美术特点继续发扬光大。”活动现场,常沙娜殷切地叮嘱清华美院师生。

当日,“致敬1953:馆藏‘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作品选粹”展览也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53年是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当时由文化部主办了新中国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是新中国工艺美术界的第一个重大展览。展览结束后,部分展品由多位展览筹备者带队组织到海外展览。

“这次,我们从其中的千余件套展品中选出170余件套展品,包含陶瓷、漆器、织绣印染、金属工艺、编织、雕塑、年画、玩具等门类共计约200件套举办展览,希望这些展品给为年轻的设计师和手艺传承人带来更多借鉴”。他强调,接下来会尝试把一些优秀的展览推到国际舞台上。

2023年5月8日,常沙娜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景泰蓝飞天纹盘吸引参观者拍摄。 据介绍,圆盘主题纹饰,以圆圈纹为锦地;两名飞天乐伎身披蓝绿色彩帶,翩翩翻飞,扬眉动目,横笛斜吹,姿势自如优美。配饰衣着轻盈华丽,画面鲜明富丽堂皇,构图动态有力,给人以太平安乐之感。

“这个展览是一份思念,也是一份鼓舞。”常沙娜说:“我把未来交给更年轻的下一代人,希望你们把握住中国工艺美术的传统精神,并与时代一起进步,创新之中,不躁进,不忘传统,好好地把古典的智慧、美学技艺在当代发展下去。把‘守正、创新’铭记于心,一代代传承,努力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具有特色的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中,让世界都能看到中国民间生活之美。”

(编辑:秋狸)

网友热评
  • 暂无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