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唐雨弦编译】《卫报》援引近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2008年至2021年间花费2400亿美元援助22个发展中国家。不过,随着近年来援助数额的上升,不少国家难以偿还用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
研究发现,中国向22个国家发放了救助资金,包括阿根廷、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乌克兰,近80%的紧急救助贷款是在2016年之后发放的,到2021年达400亿美元以上。
报道中提到,自2016年以来紧急融资的增加与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减少有一定关联。据波士顿大学分析的数据,中国两大主要贷款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参与该项目的资金,从2016年870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2021年的37亿美元。数个基础设施项目的失败以及数个受援国因偿还贷款而遭受的债务问题,迫使中国重新调整海外发展计划。
然而,乌克兰战争、Covid-19疫情、供应链问题和利率上升导致了全球经济危机,给各种贷方造成了困难。因此,中国愿意提供紧急融资也可能是“承认‘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系建设”,中国-全球南方项目网站总编辑科布斯·范斯塔登说。
根据AidData、世界银行、哈佛肯尼迪学院和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的研究,中国政府向陷入财务困境的借款人提供的海外贷款比例从2010年的5%增加到2022年的60%。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中国救助贷款的延期还款,这意味着虽然贷款可能会在12个月内到期,但实际上可以再延长几年。这种做法是信用评级机构和国际机构发现中国贷款比多边贷款机构更难监控的原因之一。“延期还款”意味着接受中国贷款的政府可以少上报其公共债务风险,因为国际报告规则只要求披露还款期限超一年的债务。
另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的贷款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通过“互换额度”机制,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人民币以换取本国货币,以这种方式支付了大约1700亿美元;第二种是通过直接的国际收支支持,承诺提供7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国有银行。
《金融时报》还提到,3月28日,中国政府反驳了对其对外贷款做法的批评。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告诉记者,中国“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签订了融资协议。她补充说,中国“从未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它的贷款,或对此类协议附加政治条件”。
(编辑:夏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