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以温暖人心的精品节目、亮点满满的技术创新、美轮美奂的舞美效果为全球华人送上了一道红红火火的文化大餐。截至1月22日2时,总台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110.11亿人次,其中15至44岁年轻用户规模占比达50.51%,新媒体直播规模和海外传播量均创历史新高。
连创纪录 融合传播实现最好效果
综合中新社、香港中通社、央视新闻、光明网报道,总台充分拓展全媒体多平台融合传播优势,持续刷新春晚的跨媒体传播纪录。电视端,全国并机频道总收视率达20.61%,全国电视市场收视总份额达76.29%,比去年提升了2.19个百分点。新媒体端直播规模达7.66亿,比去年增长64%。大小屏跨屏联欢、多点开花,其中,15至44岁的年轻用户规模占比超过了半数。
新媒体端,2023年春晚升级打造“竖屏看春晚”,首次推出多画面“分屏”效果和幕后花絮机位,有效延展了春晚舞台,打造出“跨屏”直播新样态。直播观看规模超1.88亿人,比去年增长56.7%。“更沉浸、更丰富、互动感强”的观看感受获3.79亿次点赞。春晚直播期间央视频发起四轮抽奖,网友参与互动累计达1.08亿人次。
51个热榜第一!除夕夜,春晚成为各网络社交平台的霸屏话题。截至1月22日2时,累计607个话题词登上各平台热搜热榜,51个话题词登上各平台热搜热榜第一,微博产生22个热搜爆词。
千亿话题阅读量!微博平台主话题#春晚#阅读量达1376.5亿,较去年增加74.5亿。#春晚舞台##花开种花家##绿水青山好养眼##是妈妈是女儿听哭了#等话题成为网友纷纷刷屏留言互动的讨论热词。抖音、快手和微博平台的#春晚#相关话题总阅读播放量达178.8亿次,较去年提升53%。
整台晚会匠心独运,暖心旋律抒怀美好心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总台新技术完美交融,强烈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力引发网友好评如潮,纷纷点赞称,“今年春晚很好看,接地气、暖人心,将中国普通人的故事搬上舞台。民族文化、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一件也没忘”“舞台年代感和科技感融合,特别喜欢春晚的情感表达和国粹精华展示”“春晚象征着最高舞台,却为一位炊事班老兵实现梦想,让我们心生无限希望,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新时代的中国就在眼前”“古典色彩,光是名字就像一句短诗,配上中国舞,简直是给眼睛的一次按摩”。中纪委网站刊文点赞沈腾马丽的小品《坑》,评价节目全程笑点,辛辣讽刺,不能再让“躺平式干部”坑人了。
从“满庭芳”到“演武图”春晚创新呈现
从取意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满庭芳”的整体舞美设计,到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百鸟归巢》的全新绽放,再到少林寺观音殿内《武僧演武图》壁画的舞台版惊艳“复活”,传统之美在《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美出新意。
2023年央视春晚的传统美韵从舞台硬件就已经开始。据介绍,此次春晚舞美设计体现“满庭芳”的理念,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通过演播大厅多个方位的设计,共同营造祈愿圆“满”的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的主题气象。
春晚现场,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既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是绽放着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选择以“花”作为贯穿整台晚会的舞美主题符号,不仅仅是视觉的外化设计,还包括了节目内在的创意逻辑。该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大年除夕,传统之美更是在这一方舞台上得到浓墨重彩的全新展现。歌舞《百鸟归巢》将有千年历史的“音乐活化石”南音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打造出百鸟翱翔嬉戏的吉祥情景。
中国色流传千年,凝固着中国人的审美和诗情,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赤橙青蓝紫,银珠、凝脂、缃叶、群青、玄天等中国色,搭配水袖、折扇、油伞、翎子与剑,以舞为语,以曲为韵,带领观众感受中国色彩丰蕴的文化内涵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
天下武功出少林,势如游龙、气势磅礴,每年春晚都令人精神振奋的武术节目此番呈现更显厚重古朴。据悉,当晚的《演武》灵感来自少林寺白衣殿内的《武僧演武图》壁画,该壁画绘制于清代,高3.47米,宽5.36米,描绘了少林寺武僧在大雄宝殿前的徒手对练的场景。
在高科技的加持下,著名功夫演员赵文卓与少林武僧、少林塔沟武校学生共同历经古寺“四季轮回、岁月流转”,走进百年古画,动作行云流水,招式刚劲有力,定格千年古刹的精彩瞬间。现代科技与传统武术的融合演绎,形意拳、六合拳等非遗武术得以带观众梦回千年少林,最终实现“真人演绎,壁画复活”的效果。
当晚的春晚舞台,传统之美亮点颇多,除此之外,还有舞蹈《锦绣》利用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让垂眸而出、步履蹁跹的舞者仿佛重回“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历史场景,千年如新,如梦如幻;《碇步桥》以中国现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长的古代碇步桥为创作元素,融合扎染色彩,以AR视角再现烟雨江南风韵,舞步绰约,置身其中,人们如同在灵动的江南水乡袅袅而行;《华彩梨园》中,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的福建莆仙戏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踏伞行》婉转细腻,手眼身法步无不展现古老戏种的独特生命力;杂技节目《龙跃神州》展现了传统非遗中幡技艺的惊险惊艳与气势磅礴;少儿民俗表演《我和爷爷踩高跷》更是将胶州剪纸、胶东花饽饽、海阳秧歌、山东小调等大量的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讲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
海外传播量创历史新高 春晚走向海外展示中国文化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落地全球多个国家,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及当地民众的眼球。许多观众正面评价春晚节目,也被春晚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吸引。
据统计,海外传播创下多项新纪录。总台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西法阿俄语频道和68种语言对外新媒体平台,联动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阿联酋、新加坡、土耳其、南非、肯尼亚等17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同步直播和报道。
截至1月22日8时,CGTN全平台共发布春晚相关报道1908条,获全球阅读量超过2.77亿次。春晚在CGTN直播播放量达4272万次,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直播播放量达5176万次,较去年均有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外媒报道量多维度大幅提升。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对外播发春晚相关报道46条,被CNN、美国广播公司、BBC、法国24台、德国电视一台、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加拿大最大商业电视网CTV、日本NHK、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南非广播公司、巴西环球电视台等56个国家和地区的231个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累计采用播出838次。
其中,G7国家的电视台数量占比达54%,G20国家的电视台数量占比达64%。覆盖国家和地区数、采用媒体平台数、外媒采用次数、外媒播出总时长较2022年春晚发稿均有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40%、216%、201%、166%。
当地时间22日,英国伦敦市中心唐人街及特拉法加广场的多块屏幕播放春晚宣传片,向当地居民展示中国节日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当地时间21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地标建筑方尖碑点亮“中国红”,庆祝中国农历新年,今年春晚的宣传横幅也在方尖碑展示。
(编辑: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