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近日来,中国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多个“万亿GDP城市”纷纷亮出2022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和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有媒体分析称,2023年“万亿GDP城市”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
“万亿之城”2022年表现如何?
综合中新财经、《中国新闻周刊》、北京《经济日报》报道,中国有24座“万亿GDP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等。
其中,武汉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2022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总量达到1.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左右。
而合肥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左右,经济总量再跨千亿台阶、突破1.2万亿。
当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初步测算,郑州2022年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福州市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以上。长沙预计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8%。济南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
2021年成功实现“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东莞,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全年GDP超1.1万亿元。
今年GDP目标普遍高于去年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济南、青岛、长沙、合肥、郑州、福州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3年预期增长目标,普遍高于2022年实际GDP增速。
其中,郑州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长沙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武汉市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合肥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而济南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5.5%以上。青岛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上述万亿之城的2023年GDP增速目标均未低于5.5%,集中在5.5%-7%区间。2023年GDP增长目标普遍高于去年实际增速,背后是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预期。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高于5%。近期,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成重要任务
对于多个“万亿之城”的GDP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可云表示,在东部地区城市暂时遭遇发展“天花板”的当下,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未来增长的亮点。
另外,中部城市较高的增长预期,也与其较小的基数有关。张可云指出,郑州和长沙都是GDP刚过万亿元的城市,基数较小,因此虽然增长率较高,但绝对增量不算很大。
不可否认的是,接下来,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中部地区的“万亿GDP城市”,将起到较强的带头作用,他们发展的引擎在于工业与创新。
张可云认为,当前要构建中国统一大市场,区域范围之内的市场应是统一的。围绕中心城市,不同地区之间应分工合作,有意识地把产业从相对分散变成相对集中。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郑州、济南提出的“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是合肥提出的促进消费,“创新数字化、品质化消费场景”,扩内需、促消费被“万亿GDP城市”摆在了2023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难看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背后,投资仍然是关键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消费将迎来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此外,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万亿GDP城市”广州市提出,将大抓有效投资潜力释放,以重大关键项目牵引投资增长。福州在2023年首日开工了一季度17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983亿元人民币,涉及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张立群认为,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是2023年扩大内需的另一大抓手,它将和基建投资一同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带动就业,带动居民收入和消费,进而助力经济全面回暖。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表示,“万亿GDP城市”将会有更好的良性发展。“这批城市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产业结构如果是良性的、代表未来的,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是没有问题的、有未来的。”
(编辑:李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