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新一年,走出疫情需要更多建设性

从“二十条”、“新十条”,到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近一个多月以来,中国的防疫政策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调整。就在中国的疫情防控面对新课题新挑战的同时,个别西方媒体一再抹黑中国防疫。中新社刊发评论文章认为,在人们竭力与病毒疫情对抗之际,无论国内国外,公共舆论更应将注意力放在病人救治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而非指责抹黑,甚至政治化对立。基于科学防疫、生命至上的理念,形成建设性讨论氛围显然更有助于人们共渡难关。

就像此前,中国“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在国际上颇有争议,也频遭抹黑指责。但必须客观地承认,“动态清零”政策有效地延迟了感染高峰,用三年时间为减少新冠疫情对中国民众生命健康的损害,争取了更多战略空间。

与三年前相比,新冠病毒毒性减弱,适时适度放宽防疫措施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此前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也为疫苗的推广争取了时间。截至目前,中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多剂次,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年来,中国加强了基层医疗机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普及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数量等。中国在针对新冠治疗药品、医疗设备等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2020年疫情之初,中国仅有400台人工肺,全部需要从欧美进口。2021年11月,国产人工肺已经可以运用于临床。2022年7月,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国产药阿兹夫定用于新冠肺炎治疗适应症的申请。同时,引进辉瑞、默沙东等外资制药公司治疗新冠的专用药物。赶在放宽疫情防控政策之前,完成“新冠特效药”的市场准入,使重症高危人群的治疗有了更多保障。

三年来,公众对病毒的认识不断更新,养成了公共场合戴口罩,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中国远程医疗机制不断成熟。无论是技术、市场、法律规范都有了显著发展。培养出远程医疗的市场规模和用户使用习惯,为防疫政策的调整储备了更多应对手段。

本轮逐步放宽的政策调整,虽是因时因势慎重决策,但全民直面新冠,对中国来说,仍是一次不小的考验。鉴于基层医疗薄弱,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人口流动性强等因素,中国一方面需要向更有经验的国家和地区“取经”,一方面如何形成更符合现阶段国情的防疫措施仍待不断探索。此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舆论更应摒弃对抗,形成建设性讨论氛围。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生命至上、科学抗疫的原则,主张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方案。本轮因时因势逐步放宽防疫政策,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并依照政策调整节奏,推行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新十条”发布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与此同时,多地增设新冠疫苗接种点,并引入吸入式新冠疫苗。北京有些社区向居民发放包括自测抗原、药品、口罩在内的防疫物资,以应对感染高峰。部分省市将社区内的核酸采集室转型为“发热诊室”方便居民就诊。随后,北京还将在社区医院投放“新冠特效药”,并对医务人员如何用药进行紧急培训。12月29日,北京市卫健委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指导患者居家康复。

以上政策可看出,目前中国防疫工作重点已迅速从封控清零调整为指导居家治疗,保障重症高危人群等。

在这一个多月里,疫情威胁面前,中国人正在一起共渡难关,很多染疫的网友纷纷在网上分享抗疫经验,每天都能看到很多陌生人之间互相援手的故事。这些团结互助共抗疫情的情景,与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各国对中国给予医疗物资、防疫建议等援助相似。“山河异域,风月同天”成为佳话。中国也始终本着全球抗疫的“同理心”,为全球抗疫提供有关新冠病毒的一手数据和防疫经验,向世界各国援助了大量的疫苗和物资。

如今,大疫三年后,中国对防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此时,中国更需要科学的建言,和来自各国的经验、援手,而不是无休止的抹黑、打击和舆论战。

对于世界而言,中国防控政策的调整也将释放强烈的利好信号,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然而,一些国家却采取针对性的出入境政策,人为制造困难局面。可以预见,新一年世界的疫后复苏之路或许并不平坦,仍需时刻警醒:病毒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只有秉持合作精神,努力营造有建设性的舆论环境才能共渡难关,真正走出疫情。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