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

【欧洲时报网】11月29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茶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的重要媒介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人民网、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与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4万字材料叩开非遗大门

据了解,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专业人士组成的浙江申遗工作专班,是这个项目的牵头团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叶涛回忆称,她们是在2020年10月底接下了申遗任务。

为什么由浙江牵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雁介绍说:“此次,在全国44个项目中,浙江有6个非遗项目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第一方阵。”具体包括: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以及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两项民俗活动。

2020年11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巨山突然接到邀请——参与申遗文本写作。

没有丝毫犹豫,王巨山就接下了重任,在他看来,这个事情不只是非遗申报这么简单,也是维护展示中国文化形象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举措,能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充满着荣誉感和使命感。

王巨山回忆,那几个月的晚上,专班的工作地点常常灯火通明。熟悉申报要求、接受申报培训、学习《保护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称《公约》)等……根据申报书的内容要求,文本组对全国44个项目开出资料需求单,同步收集茶及习俗的相关书籍、资料,消化吸收、总结提炼。12月底,10万多字的初稿出炉,得到了文旅部非遗司的认可。

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朱慧颖博士负责翻译工作,她回忆:“表格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一些问题只能用150至250的单词量回答,这就要求我们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回答到点子上。”

茶文化博大精深,要符合《公约》精神,又要答得漂亮,这成了文本组最需要攻坚的难题。朱慧颖举例说:“既要保证绝对准确,还要适当加入代表中国文化的俗语。”比如,一句“好山好水出好茶”,朱慧颖一开始直译成“Fine mountains and waters give birth to fine teas”,经过北京方面的斟酌,正式文本里改成了“Good water and soil give birth to good teas”,抓住了内涵,比直译更能传递出这句话的意义。

2021年过完年,工作专班就赶到北京集中改稿,非遗司专门邀请相关专家,对文本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细心琢磨,磨到全体成员满意为止。朱慧颖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改稿。”

后来翻看记录,大家也很惊讶:文本撰写4万字,修改了32稿,几乎每三天就更新一个版本。整个申报工作梳理各省提交的社区知情同意书216份,经6轮修改,定稿83份;拍摄并收集视频素材3957段(总容量2159G)、图片1828张,制作成10分钟申报片、选定10张申报图片;精准翻译2万多字的申报文本、3万多字的知情同意书、1万多字的辅助材料及视频解说词和图片说明。

“所幸,我们都啃下来了。”王巨山回忆,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3月31日按期将申报件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叩开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人类非遗大门。


外国人体验泡茶喝饮茶技巧。(图片来源:中新网)

专家:助推茶产业“走出去”

福建茶文化研究学者、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夏良玉3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是在长期制茶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无论从历史上或现今来看对茶产业发展、摆脱贫困、乡村振兴及茶文明传播都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世界共享,有助于中国茶文化守正创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列入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福建省的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制茶超过50年的福州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成忠备受鼓舞。“榕城高级香,一口冰糖甜”的茉莉花茶在他手中已达到九窨十窨的极致,他表示,更期许茶人窨制出享誉世界的好茶,“好的茉莉花茶,要花香入骨。”

“如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会让全世界更了解中国茶。”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月德告诉记者,有上百个国家的友人来到安溪寻找铁观音的兰花香、观音韵,他也曾到访法国、美国、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茶备受尊重”。

福建持续以茶为媒,在海外设立12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和1个闽茶文化展示中心。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福建茶叶产量达48.79万吨,同比增长5.7%,全产业链产值超1400亿元人民币;茶叶出口额达5.1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

夏良玉认为,申遗成功将助力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推动茶产业“走出去”。

近年来,福建形成与茶相关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建设一批茶文化展示馆、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将“请茶”“喊山”等茶文化和茶习俗编创为歌舞、曲艺、戏剧等,连年举办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福鼎白茶开茶节等活动,助推闽茶文旅融合发展。

“福建六大优势茶叶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助于深度挖掘不同地域茶叶内在文化的独特性。”在主要从事茶产业经济研究的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管曦看来,通过文化赋能茶产业,将助推茶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弘扬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编辑:李璟桐)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