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西媒:中国以科技创新助力能源目标实现

【欧洲时报唐奕奕编译】当全世界的领导人前往埃及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时,中国在一些地区开启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在河南安阳刚刚建成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工厂。这一过程加速了这种化学品在新一代汽车中的应用。西班牙主流媒体《阿贝赛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阿贝赛报》报道,甲醇,别名木醇,可用于生产塑料。中国是甲醇生产、消费大国。位于河南安阳的二氧化碳制甲醇项目每年将捕获16万吨二氧化碳,生产绿色低碳甲醇11万吨。这意味着在消费链的起点和终点都减少排放:所有这些不会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将转化成为比传统甲醇污染更少的燃料。这是当全世界在为气候变化寻找解决方案时,在中国河南开启的工厂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河南的这家工厂引进了冰岛碳循环利用公司(CRI)独家开发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Emissions to Liquids,简称“ETL”)。这家公司自2015年获得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的资金支持以来,一直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吉利是沃尔沃和梅赛德斯-奔驰等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的大股东,也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动力汽车制造商之一。

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高级分析师科里·康布斯(Cory Combs)表示:“中国此举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在官方文件中曾表达的,寻求国际合作以进行高质量、低排放发展。”据介绍,冰岛碳循环利用公司(CRI)已准备在中国建设第二家工厂,将于明年下半年投入运营。

“从长远来看,中国在碳捕获及储存方面的持续创新至关重要。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重大发展,那么在2050年之前,全球碳中和有望将平均气温升高保持在1.5度以下。”这位专家补充道,“然而,碳捕获技术仍然非常昂贵,几乎没有机会产生商业利润,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大规模运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设定了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为此,中国一直主导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甲醇替代、推广甲醇汽车。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

与此同时,中国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COP27期间重申了其气候承诺,以及为实现这些承诺而对多边主义和合作的承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峰会的发言中表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方都坚定地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立场不会后退,更不会改变。

(编辑:刘涛)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