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网 >> 中国新闻
【东西“共”此时】上新了,乡村

【编者按】十年的时光里可以盛着许多变化,爆款《唐宫夜宴》给“国潮”再添了一把火、自贸区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太空里有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而发生在中国各个角落的变化总吸引着来自海外的目光,从“强势围观”到共同承担,十年间,人们看见了自己生活的改变,看见了东西携手,也见证了时代的巨变……

图片来源:欧洲时报网制图

【欧洲时报网】吃着高山田螺、国师鱼等农家土菜,品尝正宗的法国红酒,听主人闲谈早年旅居意大利的故事……这是浙江温州文成“侨家乐”民宿里最平常的一天。过去十年里,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数不清的小山村小渔村从不起眼的“小透明”,变成了城里人甚至是“歪果仁”的“诗与远方”……

乡村很好,得多“吆喝”

“从厦门驱车到长泰,路灯逐渐消失,第二天一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鸡叫声。”林世堃说,而十年后的长泰成为了厦门特区“后花园”,道路宽敞大气,夜间霓虹闪烁。

像长泰一样看上去“土气”的乡村、渔村们似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22年数据,202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为2.5,比2010年的3.2下降了21.9%。

“人富了,村子里的生活也更好了。”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茶农陈春梅说,东南沿海通往中西南地区的兴泉铁路通车后,村里的茶叶拓展全国。而在“隔壁”浙江,青田县龙现村里还安上了生态数字旅游公厕、智能导向标牌等。不少游客甚至在浙江宁波的永旺村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当地将一片“垃圾场”改造成了遇见永旺咖啡馆,落地玻璃窗窗明几净,一窗之隔的田野清晰映入眼帘。“乡村远离拥堵和喧嚣,是工作之余散心的最佳选择。”游客李珊珊坐在咖啡馆里说。

游客在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一家民宿游泳。(图片来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懂潮流又赶潮流的年轻人正将故乡推荐给更多人。云南丽江市华坪的主播王娇2018年从昆明回到家乡后,通过“直播带货”,在今年9月的华坪芒果文化节活动里卖出了15万单芒果,销售额达500多万元人民币。

而从大城市返回家乡浙江绍兴宋家村的“新农人”——杨军昌,在短视频创作中融入烧饭、制作布鞋、作画等农村生活场景,一个月内“吸粉”几百万人。在外人看来,短视频为杨军昌打开了一扇新窗。而他觉得,乡村其实很好,就是缺少“吆喝”,“短视频如一个窗口,可以让大家了解到家乡的美景美味,给乡村带来‘流量’。”他说。

4月26日,在湖北秭归县水田坝乡下坝村,当地电商在脐橙园里带货直播。(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歪果仁”活在中国村

而中国人欣赏乡村变化后的新风景时,还有不少外国人见证甚至是参与其中。

比如来自法国的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罗曼,闲暇时就常常走进中国的乡村。他去过重庆璧山、武隆、四川雅安等,曾举着镜头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和当地老乡一起摘橙子,将自己的见闻分享给网友们。罗曼还走进了当地工厂,了解他们的生产模式。“他们的工厂和法国、德国的一样,很发达,很干净,会聘用很多本地人。”他说。

除了用镜头记录,也有人成为了“乡村的一部分”。63岁的尼克是卢森堡的一名退休警察,因为喜欢电影《刘三姐》,他在河池市一住就是11年。尼克感情最深的地方就是宜州区刘三姐镇乍洞村,他从2018年起连续3年作为志愿者参与扶贫工作,和大伙一起修路,给果园搭架、植苗,帮助村里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而法国农业工程师马丁·达比利则在云南昆明龙院村投资建起了蓝莓育苗大棚。来往遇到的村民看到马丁时,都亲切地打着招呼:“马老板!”

在马丁浆果基地工作的30多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过去十年来,龙院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挖掘和打造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一村一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以前村里许多人家住的是土房子,村民走着来上班。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小楼,开上了汽车。”马丁说着,便摘了几颗蓝莓让大家品尝,清甜的果香带着微微的酸味在舌尖绽放,“有点酸对吗?别着急,再过一段它们会更甜!”

资料来源:中新社、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李非)

分享到:
网友热评
查看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展开全文
分享按钮